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白话文翻译:
这位高士无与伦比,气宇轩昂地谈论着燕地的事。
世人无人理解你的心意,向我倾诉的却不是禅宗的道理。
小道穿过边疆的坟茔,狼嚎声在远处的烟雾中隐隐传来。
槃山上结交了许多道友,想必你还没有归来的年限。
注释:
- 高士: 指品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 腾腾: 形容气势或情绪高昂、奔放。
- 燕: 指古代燕国,今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 无人知尔意: 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心意。
- 非禅: 不是禅宗的教义或道理。
- 栗径: 指小路,这里形容穿行的道路。
- 蕃冢: 指边疆的坟墓,暗示荒凉和人迹罕至。
- 槃山: 可能指某个山名,象征隐逸和道教环境。
- 道侣: 指志同道合的人,通常是修炼道教的人。
- 归年: 指回归的年限,暗示长久的离别。
典故解析:
- 高士: 在古代文学中,高士常常象征隐士或追求超脱的人物。
- 禅: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顿悟和直指人心。
- 狼声: 可能象征着边界的危险与孤独,增强了诗歌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德修,号无咎,唐代诗人、道士。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道教思想,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贯休的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送别一位高士前往幽州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惋惜与祝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道教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僧入幽州》通过对高士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关切。诗中“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难度。在高士的旅途中,虽然身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但心灵的孤独与世俗的隔阂依然存在。
诗中“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狼声的存在,不仅增添了诗境的神秘感,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不易。而“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则表达了对道教友人的深厚情谊,传递出一种虽然身处异地,但心灵相通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深邃的情感,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士高无敌: 诗人首先描绘了高士的卓越与无人可比的气质,突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 腾腾话入燕: 形容高士谈论燕地的事情,表明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 无人知尔意: 表达了诗人对高士心意未被人理解的惋惜。
- 向我道非禅: 高士向诗人倾诉,却不是传统的禅理,暗示着更深的哲理。
- 栗径穿蕃冢: 描述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栗径穿越荒凉的坟茔。
- 狼声隔远烟: 狼嚎声隐隐传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槃山多道侣: 槃山上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增添了友情的温暖。
- 应未有归年: 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归来的期许,暗示着长久的分离。
修辞手法:
- 比喻: “高士”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象征追求道义。
- 拟人: “狼声”被赋予情感,强调孤独感。
- 对仗: 全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士的送别与祝福,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士: 代表追求高尚品德的人。
- 狼声: 象征着孤独、危险与人世的无情。
- 槃山: 象征修道的环境与友谊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人知尔意”指的是什么?
- A. 没人理解高士的心意
- B. 高士不愿与人交谈
- C. 高士的思想被广泛认同
-
“栗径穿蕃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A. 荒凉的边疆
- B. 美丽的山川
- C. 热闹的市集
-
诗中提到的“槃山”象征什么?
- A. 友谊的归宿
- B. 追求名利的地方
- C. 繁华的都市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 孟浩然的《春晓》: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 关注与友人的情感,情感细腻,意境悠远。
- 李白《赠汪伦》: 侧重于豪放与热烈,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于送别主题的不同理解与表达,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