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武昌栖一二首》
时间: 2025-01-11 09:5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武昌栖一二首》
作者:贯休
常忆能吟一,房连古帝墟。
无端多忤物,唯我独知渠。
病愈囊空后,神清木落初。
只因烽火起,书札自兹疏。
清风江上月,霜洒月中砧。
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
寂寥从鬼出,苍翠到门深。
惟有双峰寺,时时独去寻。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那能吟唱的时光,居所连着古老的帝王之墓。
无缘无故地与世俗格格不入,唯有我自己懂得其中的道理。
病愈之后,口袋空空,神清气爽,树木开始落叶。
只因为战火纷飞,书信从此变得稀少。
清风吹拂着江上的明月,霜洒在月光下的砧板上。
我写好诗句首先呈献给佛,但无人知晓我内心的情感。
寂寥的时光如鬼魂般来临,苍翠的山色深入我的门前。
唯有双峰寺,时常独自去探寻。
注释
- 能吟一:指能够吟咏的日子,表现对过去的怀念。
- 房连古帝墟:房屋与古代帝王的坟墓相连,显示出历史的厚重感。
- 无端多忤物:没有理由与现实格格不入,表明作者的孤独感。
- 书札自兹疏:因战乱书信往来变得稀疏,反映出动荡的社会情况。
- 双峰寺:指的是一处寺庙,象征着作者寻求内心宁静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约830-912),字景休,号无名道人,唐代诗人、僧人,擅长诗歌,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动荡时期,作者表达了在动乱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怀念和现实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开头两句“常忆能吟一,房连古帝墟”不仅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无常。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病愈后的清新感和战乱带来的孤独感,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诗中“清风江上月,霜洒月中砧”描绘的自然景象,既是心灵的寄托,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提到“惟有双峰寺,时时独去寻”,将整首诗的情感引向了对宗教和精神寄托的思考,表现出在纷扰的环境中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忆能吟一:怀念过去能吟咏的日子。
- 房连古帝墟:居所连着古代帝王的坟墓,历史厚重。
- 无端多忤物:无缘无故与世俗格格不入,表现孤独。
- 病愈囊空后:病愈之后,物质空乏但精神清明。
- 只因烽火起:因战乱书信稀少,反映社会动荡。
- 清风江上月:描绘自然景象,寄托心灵宁静。
- 得句先呈佛:诗句首先献给佛,表达内心情感的隐秘。
- 寂寥从鬼出:寂寥如鬼魂般来临,表现孤独感。
- 惟有双峰寺:最后寻求精神归宿,体现对宁静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寂寥从鬼出”将孤独比作鬼,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清风江上月,霜洒月中砧”,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在动荡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清风: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江月:代表自然的美好与诗意。
- 双峰寺:象征心灵的寄托和寻找精神安宁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贯休的《怀武昌栖一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宁静生活的怀念
C. 对世俗的追求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双峰寺”象征了什么? A. 战乱的地方
B. 精神寄托
C. 物质世界
答案:B -
“清风江上月,霜洒月中砧”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雅致,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静夜思》:在孤独的夜晚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的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贯休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出和谐与宁静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