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洛下卢缙云》

时间: 2025-01-26 02:40:19

一减三张价,幽居少室前。

岂应贫似我,不得信经年。

木落多诗藁,山枯见墨烟。

何时深夜坐,共话草堂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洛下卢缙云
作者: 贯休 〔唐代〕

一减三张价,幽居少室前。
岂应贫似我,不得信经年。
木落多诗藁,山枯见墨烟。
何时深夜坐,共话草堂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贫困生活的感慨。诗人认为即便身处幽静的居所,生活的艰辛仍难以掩盖内心的孤寂。他自嘲地说,自己并不应当像现在这样贫穷,难以在岁月中得到信任和安慰。秋冬季节,树木落叶,诗人用诗歌记录了这一切,山中枯木的景象又让人浮现出墨烟的画面。最后,诗人期待着与友人在深夜里坐下来,共同探讨佛教的禅理。


注释:

  • 一减三张价:意为一个人的价值比三个人的价值还要低,暗示诗人对自己生活的自嘲。
  • 幽居少室:指的是诗人所住的清幽之地,但房间少、空间狭小,给人一种孤独感。
  • 岂应贫似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贫困的疑问和不满。
  • 信经年:指的是信任和友谊的坚持,是对岁月的感叹。
  • 木落多诗藁:落木的意象,暗示秋天的到来,诗藁指的是诗歌的创作。
  • 草堂禅:草堂是隐士居住的地方,禅是指禅宗,体现了对佛教思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僧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思考著称。贯休的诗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和内心的思索。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隐居之际,身处贫困,但内心对友人和生活的思考不断。他以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贯休的《怀洛下卢缙云》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开篇一句“一减三张价”,以自嘲的方式引入,展示了诗人对自身生活困境的不满与无奈。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幽静的居所,虽然环境优美,但却因少室而显得孤寂,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沉重感受。

整首诗意象交错,木落、山枯、墨烟等画面不仅展现了秋冬的萧瑟,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省思。最后一句“何时深夜坐,共话草堂禅”,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相聚、共同探讨佛理的渴望,既是对孤独的对抗,也是对心灵寄托的追求。

这首诗在语言上优雅清新,情感真挚沉郁,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友谊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减三张价”:自嘲自己在世俗中的卑微;
    • “幽居少室前”:描写隐居生活的清幽但孤独;
    • “岂应贫似我”:表达对自身贫困状况的不满;
    • “不得信经年”:感叹岁月流逝,友谊难以维系;
    • “木落多诗藁”:落叶的意象,暗示秋天的来临与诗的创作;
    • “山枯见墨烟”:描绘山中枯木与烟雾,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 “何时深夜坐,共话草堂禅”:带着期待,渴望与友人一起探讨佛理,寻找心灵的慰藉。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木落”和“山枯”,展现了诗的平衡美;
    • 比喻:将生活的困窘比作落木和墨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如“草堂禅”,富含哲理,体现内心的追求与思索。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孤独与友谊,生活的艰辛与心灵的寄托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期盼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木落: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带有秋天的萧瑟感;
  • 山枯:暗示静谧的环境中潜藏的孤独情感;
  • 墨烟:象征着思虑与创作的过程,体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草堂:代表隐士的理想,寄托着对禅宗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居少室”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安逸
    • B. 孤独
    • C. 富足
    • D. 热闹
  2. “何时深夜坐”中,诗人希望与友人一起做什么?

    • A. 吃饭
    • B. 看星星
    • C. 探讨禅理
    • D. 写诗
  3. 诗中的“木落”意象主要象征:

    • A. 春天的生机
    • B. 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C. 繁华的生活
    • D. 友谊的深厚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贯休的这首诗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内心的孤独,但王维诗中的意境更为清幽,贯休则更强调对友谊的渴望和内心的反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涉及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而贯休则通过对话和哲理的探讨来体现内心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贯休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