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时间: 2025-04-27 19:29:57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云。

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云。 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白话文翻译:

在巴陵西边的楚江分流处,我曾经泛舟湖上,远望岳山的云雾。 借来君山上的小龙笛,在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给洞庭湖的君王听。

注释:

字词注释:

  • 巴陵:地名,今湖南岳阳。
  • 楚江:指长江流经楚地的部分。
  • 君山:位于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
  • 小龙笛:一种乐器,可能指小型的笛子。
  • 洞庭君:指洞庭湖的神灵或传说中的君王。

典故解析:

  • 洞庭君:可能指洞庭湖的神话传说中的君王,如《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东里集》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士奇为杨澹庵的《江乡归趣图》所作的题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巴陵西畔的楚江分流处泛舟湖上,远望岳山的云雾,借来君山上的小龙笛,在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给洞庭湖的君王听的情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巴陵西畔的楚江分流处泛舟湖上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热爱。诗中“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夜下的宁静与美好,还通过“吹向洞庭君”的想象,赋予了诗歌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氛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陵西畔楚江分”:描绘了巴陵西边的楚江分流的地理位置,为后文的泛舟湖上做铺垫。
  • “曾泛湖波望岳云”:回忆曾经泛舟湖上,远望岳山的云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借得君山小龙笛”:借来君山上的小龙笛,准备在月夜下吹奏。
  • “月明吹向洞庭君”:在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给洞庭湖的君王听,赋予了诗歌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借得君山小龙笛”中的“小龙笛”可能比喻为小巧精致的乐器。
  • 拟人:“月明吹向洞庭君”中的“吹向洞庭君”赋予了洞庭湖以人的特质,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神秘和超然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陵:地理意象,代表具体的地理位置。
  • 楚江:自然意象,代表长江流经楚地的部分。
  • 君山:自然意象,位于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
  • 小龙笛:文化意象,代表音乐和艺术。
  • 洞庭君:神话意象,代表神秘和超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陵”位于哪个省份? A. 湖南 B. 湖北 C. 江西 D. 江苏

  2. “借得君山小龙笛”中的“小龙笛”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食物

  3. 诗中的“洞庭君”指的是什么? A. 洞庭湖的神灵 B. 洞庭湖的君王 C. 洞庭湖的居民 D. 洞庭湖的景色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岳阳楼》:描绘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诗词对比:

  • 杨士奇的《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景,但杨士奇的诗更注重音乐和艺术的表达,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明代诗歌的整体风貌。
  • 《杨士奇集》:杨士奇的文集,收录了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