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海生诗为临海令作 杨士奇 〔明代〕
作县临东海,当年眺览中。 水云连浩渺,心境合昭融。 已惬观澜趣,还思作楫功。 有才终利涉,非比望洋同。
白话文翻译:
在东海之滨担任县令,当年曾在此远眺观赏。 水天相连,浩渺无边,心境与之和谐相融。 已经满足了观赏波澜的乐趣,又思考着如何做出一番事业。 有才能终将有利于渡过难关,不同于那些只能望洋兴叹的人。
注释:
- 作县:担任县令。
- 眺览:远望观赏。
- 浩渺:广阔无边。
- 昭融:明亮和谐。
- 观澜:观赏波澜。
- 作楫:比喻努力工作。
- 利涉:顺利渡过。
- 望洋:望洋兴叹,比喻无能为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历仕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四朝,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著称,尤以诗才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士奇为临海县令所作,表达了他对东海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县令职责的思考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东海的壮阔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职责的思考。首句“作县临东海”直接点明了地点和身份,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水云连浩渺,心境合昭融”描绘了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与之和谐相融的心境。后两句“已惬观澜趣,还思作楫功”则表达了作者既满足于观赏美景,又思考如何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最后一句“有才终利涉,非比望洋同”强调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认为有才能终将有利于渡过难关,不同于那些只能望洋兴叹的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作县临东海”:作者担任县令的地点在东海之滨,点明了地点和身份。
- “当年眺览中”:回忆当年在此远眺观赏的情景。
- “水云连浩渺”:描绘水天相连,广阔无边的景象。
- “心境合昭融”:作者的心境与这壮丽的景色和谐相融。
- “已惬观澜趣”:已经满足了观赏波澜的乐趣。
- “还思作楫功”:又思考着如何做出一番事业。
- “有才终利涉”:有才能终将有利于渡过难关。
- “非比望洋同”:不同于那些只能望洋兴叹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作楫功”比喻努力工作,“望洋同”比喻无能为力。
- 对仗:“水云连浩渺,心境合昭融”中的“水云”与“心境”,“浩渺”与“昭融”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东海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作者对职责的思考和对自身才能的自信。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水天相连的景象,象征着广阔无边。
- 浩渺:广阔无边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壮阔感。
- 昭融:明亮和谐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士奇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的“作楫功”比喻什么? A. 观赏美景 B. 努力工作 C. 望洋兴叹 D. 渡过难关
-
诗中的“望洋同”比喻什么? A. 观赏美景 B. 努力工作 C. 望洋兴叹 D. 渡过难关
答案:
- C. 明代
- B. 努力工作
- C. 望洋兴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士奇的其他诗作,如《登岳阳楼》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特点。
- 其他描写东海或壮丽景色的诗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诗词对比:
- 杨士奇的《观海生诗为临海令作》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杨士奇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职责的思考和对自身才能的自信,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士奇诗集》:收录了杨士奇的诗作,可以全面了解他的诗歌创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杨士奇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