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巨川挽诗》

时间: 2024-09-19 21:38:52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

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

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巨川挽诗 杨士奇 〔明代〕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 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 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江边弯曲处设防,荒废的城池已半毁。重新寻找老一辈的传记,忧愁地谈论着动荡的年代。乡里怀念着先人的德行,山河见证了他们的仪容。孤独的坟墓只有三尺高,夕阳下仍有余悲。

注释:

字词注释:

  • 保障:设防保卫。
  • 临江曲:江边弯曲处。
  • 荒城:废弃的城池。
  • 半隳:半毁。
  • 耆旧传:老一辈的传记。
  • 乱离时:动荡不安的年代。
  • 遗德:先人留下的德行。
  • 令仪:美好的仪容。
  • 孤坟:孤独的坟墓。
  • 三尺:形容坟墓的高度。
  • 落日:夕阳。
  • 馀悲:残留的悲伤。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战乱后的景象和对先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战乱后,作者怀念先人,感慨时局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通过描绘荒废的城池和孤独的坟墓,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乱世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和对先人的怀念。首句“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直接点出了战乱的破坏,荒废的城池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后句“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则表达了作者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乱世的忧虑,情感深沉。最后两句“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以孤独的坟墓和夕阳下的余悲,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悲凉氛围,使读者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首句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江边设防的地方已经荒废,城池半毁,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2. “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次句表达了作者对先人的怀念,重新寻找老一辈的传记,忧愁地谈论着动荡的年代,情感深沉。
  3.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第三句表达了乡里对先人德行的怀念,山河见证了他们的仪容,强调了先人的美好形象。
  4. “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末句以孤独的坟墓和夕阳下的余悲,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悲凉氛围,使读者感同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荒城已半隳”比喻战乱的破坏。
  • 拟人:“河山识令仪”将山河拟人化,见证了先人的仪容。
  • 对仗:“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乱世的忧虑,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乱世的忧虑,情感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城:象征战乱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
  • 孤坟:象征先人的孤独和后人的怀念。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荒城已半隳”中的“隳”是什么意思? A. 毁坏 B. 建设 C. 修缮 D. 保护
  2. 诗中“重寻耆旧传”中的“耆旧传”指的是什么? A. 老一辈的传记 B. 新的传记 C. 历史的记载 D. 神话传说
  3. 诗中“孤坟三尺在”中的“三尺”指的是什么? A. 坟墓的高度 B. 坟墓的长度 C. 坟墓的宽度 D. 坟墓的深度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士奇的《高巨川挽诗》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但杨诗更侧重于对先人的怀念,而杜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杨士奇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全集》: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与杨士奇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