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引 烧茄》
时间: 2025-01-10 22:0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波引 烧茄
作者: 赵熙 〔清代〕
紫腴乡圃。仗纤手竹篮摘取。
是昆仑脯。落苏得名古。
叶叶绣荷裹,味在松毛烘处。
恍儗烧荀春兰,坐香积饱禅箸。
诗人肺腑。合贫薄填此风露。
懒残知否。胜糠火煨芋。
晴天破鱼子,种自新罗收贮。
一笑山叶宵红,更餐番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田园的场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丰收的喜悦。手握竹篮,轻巧地在紫色的田园中摘取丰腴的茄子,就像是采摘昆仑仙脯那样珍贵。茄子的叶子如绣荷包裹着其身,味道在松毛的烘烤下显得更为独特。恍若春兰般的香气,坐下来用禅箸享用。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虽身处贫瘠的生活,却用风露填满心灵的空虚。懒惰的时光是否能知晓这样的滋味?胜过糠火煨烤的番薯。晴天的美好,犹如新罗的鱼儿收获般令人满足。一笑之间,山叶在夜色中透出红色,更加美味的则是那番薯。
注释
- 紫腴:形容茄子的颜色鲜艳饱满。
- 昆仑脯:引申为珍贵的食物,这里可能指代美味的食物。
- 松毛:指松树的细枝,可能用于熏烤食物。
- 烧荀春兰:春兰是一种花,烧荀可能指烧烤的过程,意指香气四溢的食物。
- 贫薄:指生活贫困,物质匮乏。
- 番薯:一种根茎类食物,象征着丰收与简单的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熙,清代诗人,擅长描写田园风光,作品多表现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乡村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对自然的依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诗人通过对简单食物的描绘,呈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清波引 烧茄》不仅描绘了田园的丰收景象,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简单与美好。诗人用“紫腴乡圃”来引入,瞬间让人感受到丰收季节的气息,竹篮、松毛等细节描写则让整个场景栩栩如生。
诗中“懒残知否”这一句,似乎在质问世人对简单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虽然身处贫瘠,但诗人没有抱怨,而是通过对食物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尤其是“胜糠火煨芋”中的对比,突显了生活的选择与态度,即使是再简单的食物,也能给人带来快乐。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生活哲理的深思,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腴乡圃:描绘出丰收的田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 仗纤手竹篮摘取:展现了农民的劳动场景,轻巧而富有生气。
- 是昆仑脯:用美味的食物作比,突出茄子的珍贵。
- 叶叶绣荷裹:形容茄子的形态美,细致入微。
- 味在松毛烘处:强调食物的味道与制作过程。
- 恍儗烧荀春兰:将食物的香气与春兰的美丽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诗人肺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
- 合贫薄填此风露:对生活困境的反思,哲理性思考。
- 懒残知否:询问世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的理解。
- 晴天破鱼子:隐喻丰收的喜悦。
- 一笑山叶宵红:描绘了夜色中的美丽,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昆仑脯”比喻茄子的美味。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韵律感。
- 拟人:如“懒残知否”,赋予生活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尽管生活贫困,依然能够从简单的食物中找到快乐与满足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腴:象征丰收与美好。
- 竹篮:象征乡村的简单与自然。
- 松毛:象征美味的制作过程。
- 春兰:象征优雅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仑脯”指代什么?
- A. 美味的食物
- B. 昆仑山
- C. 诗歌
- D. 田园风光
-
“懒残知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不满
- B. 对生活的反思
- C. 对他人的指责
- D. 对自然的无奈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赵熙的《清波引 烧茄》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生活的细节描写,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清波引 烧茄》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