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彦明煜之松江》
时间: 2025-01-26 05:16:37意思解释
送程彦明煜之松江
原文展示:
同是他乡客,俱为避地人。
兴来犹浪迹,别去更沾巾。
山路常疑雨,江花已报春。
荒烟投远戍,落日扣通津。
樵笠归墟尽,渔蓑度水频。
扬帆惊宿鸟,鼓柁骇游鳞。
俗薄谁知己,时危不计贫。
飘然沧海上,也欲共垂纶。
白话文翻译:
我们都是外乡的客人,都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这里。
兴致来了时,我仍然像个漂泊者;分别时,泪水更是沾湿了手巾。
山路上常常让人怀疑会不会下雨,江边的花朵已然告诉我春天的到来。
远方的荒烟中有戍楼,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通津。
樵夫的斗笠回到村庄已然消失,渔夫的蓑衣频繁地穿梭于水面。
扬帆起航时惊动了栖息的鸟,划桨时吓跑了水中的游鱼。
世俗的薄情,谁能理解知己的心?在时局危急时,我又怎会计较贫穷?
我在海上漂泊,仍然希望能与你一起钓鱼。
注释:
- 同是他乡客:指两人都是外乡人。
- 俱为避地人:都是为了避难而离开故乡的人。
- 兴来犹浪迹:兴致来了时仍然是漂泊不定的状态。
- 更沾巾:离别时泪水沾湿了手巾。
- 山路常疑雨:在山路上常常怀疑会不会下雨。
- 江花已报春:江边的花朵已经传递了春天的气息。
- 荒烟投远戍:远处的荒烟中隐约有防守的戍楼。
- 落日扣通津:落日的光辉照耀着渡口。
- 樵笠、渔蓑:樵夫的斗笠和渔夫的蓑衣。
- 扬帆、惊宿鸟:起航时惊动了栖息的鸟。
- 俗薄谁知己:世俗的冷漠,谁能理解知己的情感。
- 时危不计贫:在危急的时刻,不去计较贫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逊志,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清新、洒脱,常表达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送别友人程彦明煜之际,反映了他们因战乱而流落他乡的心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描写了两位外乡人在动荡时代的交情与思绪。开头两句“同是他乡客,俱为避地人”点明了背景,表达了对彼此处境的理解与共鸣。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江花已报春”、“樵笠归墟尽”,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出人情世态的变迁。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扬帆惊宿鸟,鼓柁骇游鳞”展现了行船时的动感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诗人对于友人的惜别之情在“俗薄谁知己,时危不计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和对世俗冷漠的反思。最后一句“飘然沧海上,也欲共垂纶”则进一步升华了友情的主题,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友谊的坚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代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同是他乡客,俱为避地人。
说明两位朋友都是外乡人,因避难而相识。 -
兴来犹浪迹,别去更沾巾。
兴致来了时仍然感到漂泊不安,分别时泪水更是沾湿了手巾,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
山路常疑雨,江花已报春。
山路上常常让人怀疑会不会下雨,而江边的花朵已经传递了春天的到来,形成对比。 -
荒烟投远戍,落日扣通津。
描绘了戍楼和渡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
樵笠归墟尽,渔蓑度水频。
描绘了樵夫和渔夫的生活,展现了自然的韵味。 -
扬帆惊宿鸟,鼓柁骇游鳞。
描述了航行时的情景,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
俗薄谁知己,时危不计贫。
反思世俗的冷漠与知己的珍贵,在危难时刻不去计较贫富。 -
飘然沧海上,也欲共垂纶。
最后表达了对友谊的向往,愿意一起钓鱼的心愿。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变化,如“江花”象征着春天的希望。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江花已报春”。
- 对仗:整首诗在字数和结构上均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中,友谊的珍贵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他乡:象征着漂泊与孤独。
- 山路:代表了人生的坎坷与不确定。
- 江花:象征着希望与春天的到来。
- 荒烟:隐喻战争带来的破败与忧伤。
- 樵笠、渔蓑:象征着自然与生活的朴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战争
- D. 自然
-
“扬帆惊宿鸟”中“扬帆”指的是什么?
- A. 乘船
- B. 起航
- C. 漂泊
- D. 钓鱼
-
诗中提到的“时危不计贫”是什么意思?
- A. 在困难时不计较财富
- B. 不在乎贫穷
- C. 计较贫富
- D. 感叹贫困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别董大》 by 高适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强调了豪放与洒脱,而高逊志的《送程彦明煜之松江》则更加细腻,表现出对友情的深情。两者都反映了离别的伤感,但风格各异,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