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苕川夜宿
山绕荒城水自流,霜空月色满溪楼。
夜长欹枕浑无寐,二十五声都是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宿于苕川旁,四周是荒凉的城池,水流不息。霜冷的天空下,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溪边的楼台。漫漫长夜,诗人枕着头却无法入睡,耳边每听到一次钟声,都是愁绪的体现,二十五声钟声更是加重了他的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苕川: 指苕溪,位于浙江一带,风光秀丽。
- 荒城: 指废弃或荒凉的城池。
- 霜空: 指霜降后的夜空,形容寒冷。
- 溪楼: 指溪边的楼阁。
- 欹枕: 侧卧,枕着头。
- 无寐: 无法入睡。
- 二十五声: 指钟声,这里可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意境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与愁苦中的沉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逊志,明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擅长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夜宿苕川的某个时刻,描绘了在自然环境中,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夜晚的孤独与愁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苕川夜宿》呈现了一幅清冷而幽静的夜景,诗人在苕川的夜晚,周围是荒凉的城市,映衬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诗的开头以“山绕荒城水自流”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山水环绕,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霜空月色的描写,给人一种清冷而又明亮的感觉,营造出宁静的夜晚,却又暗藏忧愁。
“夜长欹枕浑无寐”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眠,长夜漫漫,无法入睡的状态加重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最后一句“二十五声都是愁”,则通过钟声的数量,强调了诗人深重的愁苦,钟声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愁绪的回响。
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深思,蕴含的哲理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绕荒城水自流: 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显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对比,荒凉的城市与流淌的水形成鲜明对照。
- 霜空月色满溪楼: 表达了夜晚的清冷,月光洒在楼阁上,增添了夜的静谧与美丽。
- 夜长欹枕浑无寐: 诗人夜晚无法入睡,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 二十五声都是愁: 钟声响起,成为愁苦的象征,每一次钟声都提醒着诗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 “山绕荒城,水自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山、水、月、霜等意象交织,构建出孤独、寒冷的夜晚场景。
- 比喻: 钟声比作愁苦的具象,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 象征自然的巍峨与永恒。
- 水: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霜: 传达寒冷与孤独的情感。
- 月: 象征光明与希望,但同时也映衬出孤寂。
- 钟声: 时间的流逝、内心忧愁的回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十五声”指的是什么?
- A. 鸟鸣
- B. 钟声
- C. 风声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他的孤独感?
- A. 山水
- B. 花草
- C. 城市
-
诗中“夜长欹枕浑无寐”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可将高逊志的《苕川夜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高逊志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而王维则渗透了一种闲适与安宁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