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宣王庙》
时间: 2025-01-10 23:03: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文宣王庙
作者:罗隐 〔唐代〕
晚来乘兴谒先师,
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萧墙堆瓦砾,
三间茅殿走狐狸。
雨淋状似悲麟泣,
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立,
岂教吾道受栖迟。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我兴致勃勃地拜访先师的庙宇,
松柏树在凄清中伫立,却无人知晓。
高耸的墙壁上满是瓦砾,
三间茅草屋内却流窜着狐狸。
雨水淋湿得像悲鸣的麟,
露水滴落仿佛在叹息凤凰的悲哀。
如果小儒们的名声稍微显赫,
又怎能让我的道理受到冷落呢?
注释:
- 谒:拜访、参拜。
- 先师:指孔子。
- 松柏:象征长青和坚韧,寓意对先师的怀念和敬仰。
- 九仞:形容高墙,这里指庙宇的残破。
- 萧墙:荒凉的墙壁。
- 茅殿:用茅草搭建的庙宇,表示简陋。
- 狐狸:在此借指庙宇无人,显得冷清。
- 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
- 凤:凤凰,象征高贵与美好。
- 小儒:指年轻的儒生,暗含对当代儒生的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884年),字希声,号湘灵,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著称。其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关心民生,风格直白且富有讽刺性,常通过对比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作背景:
《谒文宣王庙》写于唐代晚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以拜访孔子庙为引,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忧虑,借景抒情,反映了对当时儒学地位的思考与担忧。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拜访孔子庙为主题,通过描绘庙宇的破败和景象,表达诗人对当代社会的无奈与失望。开头“晚来乘兴谒先师”,显示出诗人对先师的尊重与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松柏凄凄人不知”,松柏的孤寂与无人问津的庙宇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着儒家文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日渐下滑。
接着,“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诗人用残破的庙宇与流窜的狐狸描绘了文化的衰败与无人问津的现实,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后面“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将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其情感,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愤与哀伤。
最后两句“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蕴含了诗人对当代小儒生的讽刺,表达了他对文化复兴的渴望与对自身理想受阻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的深思与对未来的担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来乘兴谒先师:傍晚时分,心情愉悦地拜访先师的庙宇。
- 松柏凄凄人不知:孤独的松柏在凄清的环境中,无人来了解它的存在。
- 九仞萧墙堆瓦砾:高耸的墙壁已然破败,满是瓦砾,暗示庙宇的衰落。
- 三间茅殿走狐狸:简陋的茅草屋中,狐狸游走,象征着庙宇的冷清与荒废。
- 雨淋状似悲麟泣:雨水像悲鸣的麟一样,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 露滴还同叹凤悲:露水滴落仿佛在叹息凤凰的悲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傥使小儒名稍立:如果年轻儒生们的名声稍有起色,
- 岂教吾道受栖迟:又怎能让我的道理受到冷落呢?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雨淋状似悲麟泣”,通过拟人化手法使自然景象具有人情味。
- 对仗:整体结构与意象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比喻:将雨水和露水比作悲伤的动物,深化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先师庙宇的描绘,反映了文化的衰败与诗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忧虑,同时也对当代小儒生的讽刺,表达了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恒久与坚韧,隐喻对文化的忠诚与渴望。
- 狐狸:暗示智慧与狡猾,象征庙宇的冷清与无奈。
- 麟:象征吉祥与美好,寓意对理想的追求。
- 凤:象征高贵与美好,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谒文宣王庙》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罗隐
- D. 白居易
-
诗中“松柏凄凄人不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欢愉
- C. 愤怒
- D. 自豪
-
诗的最后两句中提到的小儒指的是?
- A. 年轻的士人
- B. 老年学者
- C. 无名之辈
- D. 诗人自己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都城南庄》(崔护)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谒文宣王庙》与《登高》(杜甫)的对比:
- 都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但《谒文宣王庙》更侧重于文化的衰落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登高》则表现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沉思。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
- 《罗隐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