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泉分茶示正孚长老》

时间: 2025-01-26 23:26:07

寒泓不到十馀年,老眼重看意惘然。

漱裂苍崖玉龙口,堕成清镜雪花天。

须烦佛界三昧手,拈出茶经第二泉。

珍重赞公惊久别,且谈诗句未谈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泓不到十馀年,老眼重看意惘然。
漱裂苍崖玉龙口,堕成清镜雪花天。
须烦佛界三昧手,拈出茶经第二泉。
珍重赞公惊久别,且谈诗句未谈禅。

白话文翻译:

诗人经过十多年再次回到这片冷泠的泉水边,老眼看去,心中感到迷惘。
在高耸的苍崖之下,泉水如同玉龙般涌出,溅落的水花宛如雪花映照着天空。
这时需要烦请佛门的三昧法门,才能从中捧出第二泉的茶经。
珍惜与赞公的重聚,虽然久别重逢,但此时我们先来谈论诗句,而不去探讨禅理。

注释:

  • 寒泓:清冷的泉水。
  • 十馀年:十多年。
  • 老眼:年老的眼睛,暗示作者的年纪。
  • 意惘然:心中迷惘的样子。
  • 漱裂:水流冲击而裂开的样子。
  • 苍崖:高耸的山崖。
  • 玉龙口:形容泉水的清澈和美丽。
  • 清镜:如同清澈的镜子。
  • 雪花天:形容水花如雪花般飘洒。
  • 烦佛界三昧手:请求佛教的高深法门。
  • 茶经:关于茶的经典。
  • 赞公:指作者的朋友或师长。
  • 未谈禅:在重聚之际,暂不讨论禅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文学家,以诗歌、词、文名世。其诗风洒脱自然,常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重游泉水之地,感慨岁月流逝,友人重聚的情景。诗中提到的“赞公”可能为其好友,表现出对友人的珍惜与思念。

诗歌鉴赏:

《惠泉分茶示正孚长老》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描绘了诗人在重游故地时的情感波动。开篇以“寒泓不到十馀年”引入,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接着,诗人以“漱裂苍崖玉龙口”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清澈与美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处的意象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宁静。

“须烦佛界三昧手,拈出茶经第二泉”一句,诗人以佛教的三昧法门为引,暗示对茶道的深入探索。这不仅是对茶文化的提及,更是对心灵深处的追求与反思。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情景,表达了珍惜友情的情感,同时也留下一丝对禅理的思考,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真挚,展现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泓不到十馀年: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十年的时光似乎一晃而过。
  2. 老眼重看意惘然:年老的眼睛再次回望,心中却充满迷惘。
  3. 漱裂苍崖玉龙口:泉水从高崖涌出,形如玉龙,描绘了自然美景。
  4. 堕成清镜雪花天:泉水飞溅如雪花,映照出如镜的天空。
  5. 须烦佛界三昧手:需要借助佛教的智慧来理解事物。
  6. 拈出茶经第二泉:从中提炼出茶的智慧和哲理。
  7. 珍重赞公惊久别:珍惜与友人的重聚,感到惊喜。
  8. 且谈诗句未谈禅:在重聚时,先交流诗歌,后讨论禅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玉龙”,形象且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描绘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自然的美、友情的珍贵展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借助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泓:象征清澈与冷静,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苍崖:象征高大与稳重,代表自然的雄伟。
  • 玉龙:象征美丽与灵动,展示了泉水的清澈。
  • 雪花:象征纯洁与柔美,反映了自然的和谐美。
  • 茶经:象征智慧与哲理,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寒泓”指的是: A. 温暖的泉水
    B. 清冷的泉水
    C. 流淌的河流
    D. 冰冷的雪水

  2. 诗中提到的“赞公”是指: A. 诗人的师傅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家人
    D. 诗人的敌人

  3. 诗中提到的“茶经”主要与什么有关? A. 茶的品鉴
    B. 茶的种植
    C. 茶的哲理
    D. 茶的历史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之情,展现对时间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惠泉分茶示正孚长老》 vs 陶渊明《饮酒》:两者都赞美自然,但杨万里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