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一》

时间: 2025-04-29 04:16:22

日射敧红蜡蒂香。

风乾微汗粉襟凉。

碧纱对掩簟纹光。

自剪柳枝明画阁,戏抛莲菂种横塘。

长亭无事好思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一
日射敧红蜡蒂香。
风干微汗粉襟凉。
碧纱对掩簟纹光。
自剪柳枝明画阁,
戏抛莲菂种横塘。
长亭无事好思量。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红蜡烛上,散发出香气。微风吹干了额头上的细汗,粉色的衣襟显得清凉。碧色的纱帘轻轻掩住了笼罩着纹理的凉席。自己剪下柳枝,明亮的画阁里,一边玩耍一边把莲子的种子抛洒到横塘里。长亭里闲无事,正好可以好好思量。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射:阳光照射。
  • :倾斜,斜。
  • 蜡蒂:蜡烛的台座。
  • 微汗:轻微的汗水。
  • 碧纱:绿色的纱帐。
  • 对掩:相对遮掩。
  • :凉席。
  • 柳枝:柳树的枝条。
  • 莲菂:莲子的种子。
  • 横塘:横向的小池塘。
  • 思量:思考,考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剪柳枝”和“莲菂”都与自然以及生活的闲适有密切关系,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江苏常州人。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华丽,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和生活,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浣溪沙 其一》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文人雅士们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周邦彦的《浣溪沙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新怡人的夏日午后,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开头的“日射敧红蜡蒂香”,瞬间就勾画出了一幅阳光明媚的画面,蜡烛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感到宁静而温暖。接下来的“风干微汗粉襟凉”,则通过身体感受的细节,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清凉的感觉,展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碧纱对掩簟纹光”一句,通过“碧纱”和“簟纹”的对比,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色彩的搭配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紧接着“自剪柳枝明画阁,戏抛莲菂种横塘”,诗人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自剪柳枝,抛洒莲子,仿佛是在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最后一句“长亭无事好思量”,则将主题引向思考与沉淀,表明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生活、思考人生,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整首词增添了哲学的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射敧红蜡蒂香:阳光斜照,蜡烛散发出香气,营造出温馨的气氛。
  2. 风干微汗粉襟凉:微风吹拂,带走了细汗,衣襟清凉,体现了夏日的舒适。
  3. 碧纱对掩簟纹光:绿色的纱帘轻轻遮掩着图案的凉席,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4. 自剪柳枝明画阁:自己动手剪柳枝,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5. 戏抛莲菂种横塘:抛洒莲子的种子,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6. 长亭无事好思量:在长亭中无所事事,正好可以静静思考,突显了诗的哲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温暖的感觉,增强了感官体验。
  • 对仗:如“剪柳枝”和“抛莲菂”,形成意象上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的元素与人的情感结合,使得景物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宁静环境中所引发的思考。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雅、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射: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 蜡蒂:代表生活的细腻与温馨。
  • 碧纱:象征着清新与雅致。
  • 柳枝:象征着青春与生机。
  • 莲菂:象征着自然的生长与繁衍。
  • 长亭:象征着闲适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日射”指的是什么?

    • A. 风吹
    • B. 阳光
    • C. 雨水
  2. “自剪柳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悠闲
    • C. 紧张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游玩
    • B. 思考
    • C. 劳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相比周邦彦的细腻,苏轼的作品更具豪放与哲理性,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两者都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追求,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