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堪笑跳波数百滩,
如何入峡顿无喧?
人言此峡如巴峡,
只欠三声随泪猿。
白话文翻译:
这儿的波浪跳跃着,冲击着数百个滩头,
如何才能在这一刻进入峡谷,顿时就没有了喧闹的声音?
人们说这个峡谷像巴峡,
只差三声猿啼伴随着泪水。
注释:
- 堪笑:值得一笑,表示一种轻松的态度。
- 跳波:波浪翻滚的样子。
- 数百滩:形容水流湍急,滩头很多。
- 入峡:进入峡谷。
- 顿:此时、立刻。
- 无喧:没有喧闹声。
- 巴峡:指古代巴蜀地区的巴峡,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 随泪猿:猿猴啼叫,通常与悲伤的情绪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杨万里游历真阳峡时,诗人感受到峡谷的壮丽与幽静,同时又思念起古代名胜巴峡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以及对人声鼎沸的渴望与怀念。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真阳峡六首》通过描绘峡谷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诗的开头就以“堪笑跳波数百滩”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水流的奔腾和波涛的喧闹,营造出一种活力四射的画面。然而,随着“如何入峡顿无喧”的转折,诗人却表现出一种深沉的静谧和孤独感。峡谷的宁静与波涛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接下来的“人言此峡如巴峡”,则将诗歌的意境推向更高的层次。巴峡因其壮丽的风光而闻名,诗人把真阳峡与之相提并论,显示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名胜古迹的向往。最后的“只欠三声随泪猿”更是点睛之笔,猿啼声与泪水相伴,带有一种隐含的悲伤和思念,暗示出自然之美并非无情,而是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景色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杨万里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过往往事的追忆,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堪笑跳波数百滩:对峡谷奔腾的水流表现出的活力感到可笑,仿佛这种喧闹的美感让人忍俊不禁。
- 如何入峡顿无喧:诗人思考进入峡谷后为何变得如此安静,产生一种反差感。
- 人言此峡如巴峡:借用他人之口,表达对峡谷美景的认同。
- 只欠三声随泪猿:表达了对情感的渴望,猿声是悲伤和情感的象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真阳峡与巴峡进行比较,增强了峡谷的美感。
- 对比:喧闹的水声与峡谷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哲理。
意象分析:
- 波涛: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 峡谷:代表着宁静、深邃的自然。
- 猿啼:引发内心的情感波动,象征着思念和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峡”最著名的是什么?
- A. 壮丽的自然风光
- B. 繁华的市场
- C. 古代的战役
-
诗人通过“跳波数百滩”想表达什么?
- A. 水流的温柔
- B. 水流的奔腾与活力
- C. 水流的宁静
-
“随泪猿”意指: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怨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李白在描写自然景色时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前者偏重于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而后者则更强调豪放之气。两者在意象运用上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迥异。李白的诗往往更为奔放豪迈,而杨万里的诗则细腻而深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