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惜淮山不惜银,浑银砌起一长城。
淮山里在银城里,半山诸峰越样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天在呵护淮山,而不惜用银子来装点它,仿佛用纯银筑起了一道长城。而在淮山的怀抱中,银城的美丽也融入了山中,半山腰的各个山峰显得更加青翠。
注释:
- 天惜:天在怜惜、呵护。
- 淮山:指的是淮河沿岸的山脉。
- 不惜银:不惜花费银子,形容极为珍贵。
- 浑银:用纯银,形容其洁白光亮。
- 砌起:修筑、建造。
- 长城:此处比作高大的山脉。
- 半山诸峰:半山腰的各个山峰。
- 越样青:显得特别青翠。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长城”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常用以比拟高大的山脉或防御设施,象征着坚固和雄伟的自然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他在淮河流域游历时,感受到了淮山的壮丽景色,因而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较为稳定,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诗人更多地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淮山的壮美与银城的辉煌,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的开头通过“天惜淮山不惜银”的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珍贵,仿佛在说,天对淮山的爱惜,远胜于人类所能用金银堆砌的壮丽。接着,通过“浑银砌起一长城”的比喻,将淮山比作一座用银子筑成的长城,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意象,既夸张又诗意,展现了淮山的雄伟。最后一句“半山诸峰越样青”,则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山峰的生机与活力,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富有音乐感,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惜淮山不惜银:天对淮山的爱惜远超人类对银子的追求,暗示自然的价值。
- 浑银砌起一长城:将淮山比作用纯银筑成的长城,展现了其壮观与美丽。
- 淮山里在银城里:淮山与银城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半山诸峰越样青:半山腰的山峰色彩更加鲜艳,生机勃勃,体现了自然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淮山比作用银子筑成的长城,形象生动。
- 对仗:如“天惜…不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浑银”来表现淮山的美丽,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淮山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山:象征着自然的雄伟与静谧。
- 银:象征着财富与美丽,代表人类的创造。
- 长城:象征着坚固与防御,暗含人类的智慧与努力。
- 青: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城”是用什么材料筑成的?
- A. 石头
- B. 银
- C. 木头
-
诗人对淮山的态度是?
- A. 冷漠
- B. 爱惜
- C. 忽视
-
“半山诸峰越样青”中“青”指的是什么?
- A. 颜色
- B. 年龄
- C. 情绪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两者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