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3:38:53

䰒松睡起揽诗编,信手翻来诵数篇。

忽有篙声仍绝叫,隔篷知是上滩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䰒松睡起揽诗编,
信手翻来诵数篇。
忽有篙声仍绝叫,
隔篷知是上滩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清晨的松林中睡醒,随手拿起诗集翻看,
信手翻来吟诵了数篇佳作。
突然听到远处篙声,似乎传来了悠远的叫声,
透过船篷知道是上滩的船只。

注释:

字词注释:

  • 䰒松: 青翠的松林。
  • : 拿起,抓取。
  • 诗编: 诗集。
  • 篙声: 用篙划船时发出的声音。
  • 绝叫: 似乎有声音但又被隔绝,指声音微弱。
  • 隔篷: 透过船的篷布。
  • 上滩船: 靠近岸边的船只。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诗人清晨的静谧与自然的交融,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是诗人游历河边村庄之时,经历了清晨的雨后,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是一首描写清晨乡村景象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厚情感。开头“䰒松睡起揽诗编”,诗人描述自己在松林中醒来,象征着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揽”字暗示了诗人与诗歌的亲密关系,似乎诗歌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信手翻来诵数篇”,更是表现了诗人随性而为的态度,诗歌让他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愉悦。此时,诗人被篙声打断,突显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处。诗中的“忽有篙声仍绝叫”,勾勒出一种宁静中带有生动气息的场景,突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

最后一句“隔篷知是上滩船”,则是诗人通过声音的想象,将远处的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远近结合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诗歌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䰒松睡起揽诗编: 诗人描述自己在松林中醒来,象征着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
  • 信手翻来诵数篇: 诗人随意翻阅诗集,表现了对诗歌的热爱和随性的态度。
  • 忽有篙声仍绝叫: 突然听到远处的篙声,增加了诗的动感。
  • 隔篷知是上滩船: 通过声音判断船只的动向,表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松林与精神的清醒联系在一起,暗示自由与宁静。
  • 拟人: 篙声似乎在呼唤,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句式相对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诗歌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林: 象征着清新与恬静。
  • 诗集: 代表着文化与知识。
  • 篙声: 代表着生活的动态与变化。
  • : 象征着旅途与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醒来?
    A. 山顶
    B. 松林
    C. 河边

  2. 诗中提到的“篙声”对应哪个意象?
    A. 宁静
    B. 生活的动态
    C. 诗歌

  3.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A. 忧愁
    B. 随性与宁静
    C. 急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诗词对比:

  • 对比杨万里的《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杨万里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观察,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空灵的意境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