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枕上》

时间: 2025-04-28 19:11:10

宿酲犹未醒,城漏已将残。

月色临窗澹,钟声到枕寒。

家乡千里道,归去一时难。

展转不成寐,披衣问夜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酲犹未醒,城漏已将残。
月色临窗澹,钟声到枕寒。
家乡千里道,归去一时难。
展转不成寐,披衣问夜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的场景,诗人醉酒未醒,城里的钟声已经快要结束。月光透过窗户显得淡淡的,钟声响起在枕边令人感到寒冷。想到遥远的家乡,归去却很难。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披上衣服询问夜色已经多晚了。

注释

  • 宿酲:宿醉,指前一晚饮酒过多,至今未醒。
  • 城漏:指城里的钟声,常用于报时。
  • 月色:月光的颜色,形容夜晚的幽静与清冷。
  • :表示冷,形容夜晚的气候。
  • 千里道:形容家乡距离遥远,有种思乡之情。
  • 展转不成寐: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状态。
  • 夜阑:夜深,指深夜时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曾圻,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风格自由而清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作者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冬夜的寂静与寒冷加深了这种感受。

诗歌鉴赏

《冬夜枕上》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寒冷的冬夜,无法入眠,思绪万千。开篇的“宿酲犹未醒”展示了诗人的疲惫与醉意,而“城漏已将残”则通过钟声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流逝。诗人借助月光的“澹”,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氛围,似乎一切都在夜色中沉寂。

接下来的“家乡千里道,归去一时难”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遥远的距离使归去的愿望显得无比渺小和遥不可及。最后两句“展转不成寐,披衣问夜阑”则表现出诗人辗转反侧的苦闷,披衣而起的动作,似乎是在向夜晚发出无声的呼唤,渴望得到一些安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将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宿酲犹未醒
    • 描述诗人醉酒未醒的状态,暗示着他内心的疲惫和无力。
  2. 城漏已将残
    • 这里的“城漏”指钟声,表现时间的无情与流逝。
  3. 月色临窗澹
    • 月光透过窗子,显得淡淡的,营造出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
  4. 钟声到枕寒
    • 钟声在耳边响起,带来阵阵寒意,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5. 家乡千里道
    • 描述了与家乡的遥远距离,表达思乡的情怀。
  6. 归去一时难
    • 强调归乡的困难,增加了诗的情感重量。
  7. 展转不成寐
    • 形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状态,呈现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8. 披衣问夜阑
    • 披上衣服,询问夜深的时间,显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关注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月色与钟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宿酲”与“城漏”,对比出醉酒与清醒的状态。
  • 意象:月色、钟声、家乡道等意象交织,形成诗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思乡与孤独展开,通过冬夜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内心的挣扎,展现了在异乡的孤寂与无助。

意象分析

  • 宿醉:象征着诗人的疲惫与无奈。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突显了孤独感。
  • 月光:象征宁静与清冷,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 寒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宿酲犹未醒”意指: A. 醉酒未醒
    B. 清醒过度
    C. 早起赶路
    D. 睡得很香

  2. “家乡千里道”中的“千里”主要表达: A. 距离的遥远
    B. 回家的时间
    C. 家乡的美丽
    D. 旅行的艰难

  3.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A. 欢喜
    B. 思乡与孤独
    C. 愤怒
    D. 怀旧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乡情,但更加着重于对亲人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意象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人的背景与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