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岩寺
作者: 洪适 〔宋代〕
路转霞标外,云开绶带前。
几层山底屋,一线竹间泉。
洞口石孤耸,岩头峰倒悬。
故应风雨际,行子总回鞭。
白话文翻译:
在小路转弯的地方,霞光照耀着标志的外面,云层拨开之后,仿佛绶带悬挂在前面。山下有几层房屋,竹林之间有一条泉水流过。洞口的石头高耸孤立,岩顶的山峰倒悬着。看来在风雨交加的时节,行人都要回头望望。
注释:
- 霞标:指路标,霞光映照在路标上。
- 绶带:形容云彩像悬挂的绶带,富有诗意。
- 几层山底屋:指在山脚下几层的房屋,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 一线竹间泉:泉水在竹林间流淌,展现自然景观的清新。
- 故应风雨际:在风雨交加之时,行人自然会回头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仲明,号仲明,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洪适游览明岩寺时,表达了他对寺庙及周围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行人在此环境中思考的情景。
诗歌鉴赏:
《明岩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合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岩寺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开头两句“路转霞标外,云开绶带前”,展现出诗人行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远处的霞光和云彩形成了优美的视觉景象,仿佛在引领着诗人走向更深的境界。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寺庙的环境,“几层山底屋,一线竹间泉”,表现出山间房屋的朴素与山泉的清澈,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洞口石孤耸,岩头峰倒悬”描绘了寺庙的雄伟与险峻,给人以震撼之感,似乎在呼应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渺小。最后一句“故应风雨际,行子总回鞭”则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行者在风雨中不禁回头,仿佛在思索着自己的旅程与归属。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绘,更引发了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转霞标外:描绘小路的转弯与霞光的映照,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云开绶带前:云层的开阔使得景色更加明亮,象征着希望。
- 几层山底屋:描写房屋的层次,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一线竹间泉:泉水的流动为静谧的环境增添了生机。
- 洞口石孤耸:突出洞口的孤独与高耸,彰显自然的伟岸。
- 岩头峰倒悬:描绘出悬崖的险峻,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 故应风雨际:在风雨交加的时节,暗示着人生的艰辛。
- 行子总回鞭:行人回头的动作,象征着对过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开绶带前”将云比作绶带,形象生动。
- 对仗:例如“洞口石孤耸,岩头峰倒悬”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霞:象征光明与希望。
- 竹:象征清雅和坚韧。
- 泉:象征生命与活力。
- 石:象征稳固与永恒。
- 峰:象征高远与险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路转霞标外”表达了什么意境? A. 迷失方向
B. 迎接曙光
C. 风景优美
D. 旅途艰辛 -
“洞口石孤耸”的“孤”字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自豪
C. 压抑
D. 哀伤 -
诗中提到的“一线竹间泉”暗示了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人的孤独
C. 生活的繁忙
D. 社会的纷争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洪适《明岩寺》,两者均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激情,而洪适则更注重细腻与静谧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