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岩寺
作者: 洪适 〔宋代〕
峭壁插青冥,层岩覆化城。
空中清磬发,幽处慧灯明。
万瓦足云气,四檐无雨声。
丰干不饶舌,此地孰知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岩寺的壮丽景色:高耸的峭壁直插青空,重重叠叠的岩石仿佛覆盖着一座城市。在这空旷的环境中,清脆的磬声在空中响起,幽静的地方点亮着智慧的灯光。寺庙的瓦片上积聚着云雾,四周屋檐下却没有雨声。如此丰盛的自然景观,鲜有人知这地方的名字。
注释:
字词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青冥:指青色的天空。
- 层岩:指重叠的岩石。
- 化城:可能是指自然的变化,或隐喻为人间的喧嚣。
- 清磬:清脆的磬声。
- 慧灯:象征智慧的灯光。
- 万瓦:形容寺庙屋顶的瓦片数量众多。
- 丰干:丰盛的自然景观。
- 饶舌:表示多话或多言。
- 孰知名:谁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呢?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寺庙的幽静,反映了诗人对修行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孟坚,号青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受唐诗影响,常用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寒岩寺》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使得诗人常常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寄托。寒岩寺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内心平和的理想境界。
诗歌鉴赏:
《寒岩寺》是一首描绘山水与寺庙的诗,诗中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首联“峭壁插青冥,层岩覆化城”以形象的描写展示了寒岩寺所处的地理环境,峭壁与层岩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雄伟;而“化城”则给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感,似乎在暗示寺庙的宁静与世俗城市的喧嚣之间的对立。
次联“空中清磬发,幽处慧灯明”描绘了寺庙内的宁静气氛,清磬声响清脆悦耳,慧灯明亮,仿佛在引导人们走向内心的智慧与宁静。这里的意象也让人联想到修行的清静与思考的深邃,营造出一种心灵的安宁。
颈联“万瓦足云气,四檐无雨声”展示了寺庙的壮观,瓦片与云气的结合,赋予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美感;而四周的静谧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安宁,反映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尾联“丰干不饶舌,此地孰知名”则是一种自我反思。尽管这里景色宜人,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这片净土的价值?这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对自然与内心世界认知的思考,反映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智慧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峭壁插青冥: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峭壁,突显自然的壮观与神秘。
- 层岩覆化城:重重叠叠的岩石,仿佛覆盖了一座城市,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空中清磬发:空中响起清脆的磬声,营造出出世的氛围。
- 幽处慧灯明:在幽静的地方,有智慧的灯光闪烁,象征着启迪与思考。
- 万瓦足云气:寺庙屋顶的瓦片数量众多,云气缭绕,展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四檐无雨声:四周的宁静,没有雨声,反映了内心的平和。
- 丰干不饶舌:丰盛的自然景观,但却少有人提及,暗示对宁静的珍惜。
- 此地孰知名:问谁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慧灯明”表现出智慧的象征。
- 对仗: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山水的描绘与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内心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峭壁:象征着坚定与不屈的精神。
- 清磬: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启迪。
- 慧灯:象征着智慧的光辉,指引人生的方向。
- 万瓦:象征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人文气息。
- 丰干:象征自然的富饶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清磬”最能代表什么?
A. 喧嚣
B. 宁静
C. 争吵
D. 忘却 -
填空题:诗中“此地孰知__”表达了对名利的看法。
-
判断题:这首诗赞美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对/错)
答案:
- B
- 名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隐逸情怀。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山水的静谧与人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洪适《寒岩寺》与王维《鹿柴》的对比:二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洪适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王维则展示了更强烈的山水情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洪适的诗歌更为内省,强调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而王维的作品则更注重自然景观的直接表现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