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景严弟书》

时间: 2025-02-04 15:35:29

往年同入洛,此日各监州。

惯见浮云改,相思野水流。

有书将远意,何处话新愁。

莫为痴儿事,乾萤满案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景严弟书
作者:洪适 〔宋代〕

往年同入洛,此日各监州。
惯见浮云改,相思野水流。
有书将远意,何处话新愁。
莫为痴儿事,乾萤满案头。

白话文翻译:

往年我们一起去洛阳,如今各自被派往不同的州府。我习惯了看到浮云变化,无尽的思念就像那野外流淌的水。收到你的信,带来了远方的情意,何处可以谈论新的忧愁呢?不要为了那些痴情的事情而烦恼,案头的蜡烛已经点满了。

注释:

  • :指洛阳,古代著名的都城。
  • 监州:指被派往各州担任官职。
  • 浮云:比喻事物变化无常。
  • 相思:思念之情。
  • 野水:自然流淌的水,象征思念的无尽。
  • 乾萤:指蜡烛,象征夜晚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君复,号松雪,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用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作品常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变化,体现了宋代士人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往年同入洛,此日各监州”开篇,点出作者与友人曾经的亲密无间,如今却因各自的职责而疏远,感情的变化引发了作者的深思。诗中“惯见浮云改,相思野水流”两句,运用了浮云与野水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思念的复杂与无常。浮云变化无常,正如人事的无常,野水的流淌则代表了思念不息。接着,诗人写道“有书将远意,何处话新愁”,意指收到朋友的信件,带来了远方的信息,但面对新愁又无处倾诉,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最后一句“莫为痴儿事,乾萤满案头”则是一种自我安慰,提醒自己不要为了那些“痴儿事”而烦恼,同时“乾萤满案头”也暗示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增添了情感的深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年同入洛,此日各监州: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惯见浮云改,相思野水流:浮云象征变化,野水象征思念,强调思念的无穷无尽。
  • 有书将远意,何处话新愁:收到信件带来的远方情意,却无从表达新产生的忧愁。
  • 莫为痴儿事,乾萤满案头:提醒自己不要为小事烦恼,点出孤独的夜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野水”比喻变化与思念。
  • 对仗:如“有书将远意,何处话新愁”展示了作者的对仗工整。
  • 拟人:虽然没有直接拟人化,但通过“浮云改”与“水流”赋予了自然物以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展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人在生活变迁中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情感的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变化无常,反映人生的变迁。
  • 野水:象征思念,流淌不息,体现情感的深邃。
  • 乾萤:象征孤独的夜晚,暗示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洛”指的是哪座城市?

    • A. 长安
    • B. 洛阳
    • C. 杭州
    • D. 成都
  2. “浮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思念
    • B. 变化
    • C. 孤独
    • D. 自然
  3. 诗的最后一句“莫为痴儿事,乾萤满案头”表达了什么情绪?

    • A. 快乐
    • B. 忧伤
    • C. 平静
    • D. 愤怒

答案:

  1. B. 洛阳
  2. B. 变化
  3.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较,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洪适的诗更加侧重于自然意象的运用,而杜甫则更多地通过夜晚的寂静来渲染情感。洪适的诗中浮云和野水的意象更加生动,表现出一种流动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凝重,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