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士妙声堂》

时间: 2025-01-27 03:16:53

泉溜古今同,临流万虑空。

采芝归绝嶂,添竹映疏丛。

影漾高秋月,声宜深夜风。

真清长在耳,何用抚孤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溜古今同,临流万虑空。
采芝归绝嶂,添竹映疏丛。
影漾高秋月,声宜深夜风。
真清长在耳,何用抚孤桐。

白话文翻译:

泉水的流淌在古今之间是一样的,临近水流时万千思绪都变得空灵。
采摘灵芝后归来,回到那绝美的山峦,竹子在稀疏的丛林中映衬得更为清新。
影子在高秋的月光下荡漾,声音在深夜的风中显得格外和谐。
真正的清音常常在耳边响起,何必再去抚摸那孤独的梧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泉溜:指泉水流动。
  • 万虑空:形容思虑众多,但在此时却都消散。
  • 采芝:采摘灵芝,传说中能够延年益寿的草药。
  • 绝嶂:指高山峻岭,意指归处的美好环境。
  • 添竹映疏丛:竹子和稀疏的树丛映衬在一起。
  • 真清:真实的清音。
  • 抚孤桐:指抚摸孤独的梧桐树,象征孤独与寂寞。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采芝”与“灵芝”相关,灵芝在古代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寓意追求超脱的境界;而“孤桐”常用以象征独处和清高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约1040年-1113年),字廷绪,号逢源,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隐逸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洪适隐居山林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表现了道家的隐逸思想。

诗歌鉴赏:

《石道士妙声堂》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全诗以泉水、竹林、月光等自然元素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在第一句中,泉水的流动象征着时光的永恒与无常,古今相通,令人在思绪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空灵。接着,诗人提到采芝归来的情景,表明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影子在月光下的荡漾和深夜风中的和谐声响,更是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整首诗在修辞上运用了对仗和意象的结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最后一句“何用抚孤桐”更是点明了主题,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对世俗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泉溜古今同:泉水的流动在古今之间都是一致的,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恒常。
  2. 临流万虑空:在水流旁,万千思绪都变得空灵,表达内心的宁静。
  3. 采芝归绝嶂:采摘完灵芝后回到那美丽的山峦,体现了隐逸的生活。
  4. 添竹映疏丛:竹子在稀疏的丛林中映衬得更加清新,描绘了自然之美。
  5. 影漾高秋月:在高秋的月光下,影子荡漾,渲染出诗的情景。
  6. 声宜深夜风:声音在深夜的风中显得和谐,增强了诗的意境。
  7. 真清长在耳:真实的清音常在耳边回响,表达内心的满足。
  8. 何用抚孤桐:不必再去抚摸那孤独的梧桐,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泉水象征恒常,思绪的空灵象征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影漾高秋月,声宜深夜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泉水、竹子、月光等自然元素,构成了诗的主要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倡导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恒常。
  • 灵芝:象征长生与超脱。
  • 竹林:象征清新与高洁。
  • 月光:象征宁静与和谐。
  • 孤桐:象征孤独与清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采芝”指的是哪种植物?
    A. 竹子
    B. 灵芝
    C. 荷花
    答案:B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B

  3. “影漾高秋月”中的“影”指的是什么?
    A. 月亮的影子
    B. 人的影子
    C. 自然的影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逸情怀。
  • 王维《山居秋暝》: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对比洪适和王维的山水诗,两位诗人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洪适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