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5:08

老矣归欤东海村,长裾不复上王门。

肉糜岂胜鱼羹饭,纨袴何如犊鼻褌。

是处江山如送客,故园桐竹已生孙。

分无功业书青史,或有诗名身后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矣归欤东海村,长裾不复上王门。
肉糜岂胜鱼羹饭,纨袴何如犊鼻褌。
是处江山如送客,故园桐竹已生孙。
分无功业书青史,或有诗名身后存。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年老,还能回到东海村吗?
我这长裙再也无法走进王门。
肉糜怎能胜过鱼羹和米饭,
华丽的衣服怎么能比得上牛犊的裤子。
这里的江山如同在送别客人,
故乡的桐树和竹子已经长出孙子。
没有功业可以书写在青史之中,
或许能留下一些诗名在身后。

注释:

  • 老矣:年老、年迈。
  • 归欤:归去吗?表示疑问。
  • 东海村:指代诗人故乡或理想的归处。
  • 王门:王的门,指权贵之家。
  • 肉糜:一种细腻的肉食。
  • 纨袴:指华丽的衣服。
  • 犊鼻褌:牛犊的裤子,形容粗糙的衣着。
  • 江山:指自然风光或故乡。
  • 桐竹:指桐树和竹子,象征着故乡的乡情。
  • 青史:历史上记载的伟大功业。

典故解析:

“青史”通常用来指代历史上有功名的人物事迹,诗中提到“分无功业书青史”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感叹虽无显赫功业,却希望留下些许诗名。诗中提到的“王门”与“桐竹”相对照,体现了诗人对权贵生活的无奈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字子恢,号复古,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卒年不详。其诗风多表现出对人生、故乡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诗人晚年,面对人生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与对往日光辉岁月的缅怀。

诗歌鉴赏:

《思归二首》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晚年的感慨与无奈。首句“老矣归欤东海村”直入主题,表达了年迈之后对故乡的渴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现实的沉重感叹。接下来的两句通过饮食和服饰的对比,显示出身处权贵与平民之间的落差,质朴的“犊鼻褌”不仅象征着乡村的简单与真实,也反映了诗人对浮华生活的厌倦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更为深刻,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思考:没有显赫的功业,却希望在后世留下诗名。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于自身价值的辩证思考,虽然未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仍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矣归欤东海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感叹年老,回归的希望变得渺茫。
  • 长裾不复上王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无法再接触权贵生活,暗含对过往的怀念。
  • 肉糜岂胜鱼羹饭:通过饮食的对比,强调生活的简朴与豪华的差距。
  • 纨袴何如犊鼻褌:反映出诗人对华丽衣物的厌倦和对朴素的追求。
  • 是处江山如送客:描绘出江山的壮丽,似乎在为离别的旅客送行,暗含人生无常。
  • 故园桐竹已生孙:表现出故乡的变化,传达出岁月流逝的感慨。
  • 分无功业书青史:自省一生,感叹自己没有功名。
  • 或有诗名身后存:希望留下诗名,反映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肉糜与鱼羹、华服与乡裤,表现了对生活的深思。
  • 象征:桐竹象征故乡的根,体现了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反思及对自我价值的探寻。虽然身处晚年,诗人仍希望能在心灵深处找到归属,留下诗名以示存在,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淡淡哀愁和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 东海村:故乡的象征,代表着归属感。
  • 王门:权贵的象征,表现出对名利生活的无奈。
  • 肉糜与鱼羹饭:象征生活的简单与奢华。
  • 桐竹:故乡的生机与传承,象征着家庭和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想回到哪个地方?

    • A. 西海村
    • B. 东海村
    • C. 南海村
  2. 诗中提到的“肉糜”意指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一种细腻的肉食
    • C. 一种蔬菜
  3. 诗人认为华丽的衣服与什么相比更有价值?

    • A. 丰盛的饮食
    • B. 朴素的乡装
    • C. 权贵的地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较,戴复古的诗歌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戴复古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反思和对社会地位的感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亲人的牵挂。两首诗均在情感的深度上有所共鸣,但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