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有感》

时间: 2025-02-04 15:38:36

客游江海上,几度见秋风。

远浦芦花白,疏林秋实红。

人情朝暮变,景物古今同。

老眼犹明在,从教两耳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兴有感
作者: 戴复古 〔宋代〕

客游江海上,几度见秋风。
远浦芦花白,疏林秋实红。
人情朝暮变,景物古今同。
老眼犹明在,从教两耳聋。

白话文翻译:

在江海上游历,几次感受到秋风的吹拂。
远处的水边芦苇花白白一片,稀疏的树林中秋果红艳欲滴。
人情在早晨和傍晚之间变幻无常,景物在古今之间却依旧如故。
尽管我的眼睛依然明亮,却让耳朵变得聋了。

注释:

  • 客游:在外游历,旅途的意思。
  • 江海:指江河和大海,象征着宽广的天地。
  • :水边,岸边。
  • 芦花:芦苇的花,白色,象征秋天。
  • 秋实红:秋天的果实,成熟时呈红色。
  • 朝暮:早晨和晚上,代表时间的变化。
  • 老眼犹明:即使年纪大了,眼睛依然清晰。
  • 两耳聋:耳朵听不见声音,形容对周围事物的无感。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人情朝暮变,景物古今同”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变迁和自然不变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性情豪放,诗作风格多样,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秋季,正值诗人游历江海之时,因秋风而生感慨,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兴有感》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化的感悟。诗的开头便设定了游子的身份,游历于江海之间,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接着,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远处浦边的芦花与树林果实的景象,营造了一幅秋天的图景,既有生机又充满了凉意。而“人情朝暮变,景物古今同”一句,透视了诗人内心的哲理思考,表明尽管人事如潮水般变幻,然而自然的景象却历久弥新,体现出诗人对世界的洞察和对生命的沉思。最后以“老眼犹明在,从教两耳聋”收尾,展示了一种自我解嘲,虽耳朵聋了,眼前的美好依然清晰可见,传达出一种超脱的洒脱和对生命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游江海上:以“客”自称,表达自己作为外乡人的身份,暗示一种孤独感。
  2. 几度见秋风:描绘了秋风的频繁出现,暗示季节的变迁。
  3. 远浦芦花白:强调秋天的宁静,芦花如雪,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4. 疏林秋实红:色彩鲜明,表现丰收的季节,充满生命力。
  5. 人情朝暮变:人们的情感和世态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6. 景物古今同:自然景物不变,表现出时间的永恒。
  7. 老眼犹明在:尽管年纪大了,眼睛仍能看清美丽的景色。
  8. 从教两耳聋:耳朵失聪却不影响对美的感知,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远浦芦花白,疏林秋实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隐喻人生的感悟。
  • 反语:最后一句“从教两耳聋”,反映出对外界声音的无视,表现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1. 秋风:象征着变化和无常。
  2. 芦花:清白无瑕,象征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3. 秋实:生命的丰收,象征着成熟与成果。
  4. 老眼:代表经历与智慧,虽衰老却依旧保持明晰的视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浦”指的是? A. 近处的水边
    B. 远处的水边
    C. 海洋
    D. 山川

  2. 诗中的“人情朝暮变”意指什么? A. 自然景物不变
    B. 人情世态的无常
    C. 生活的繁忙
    D. 时间的流逝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消极
    B. 反叛
    C. 超然
    D. 悲伤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秋兴有感》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但《秋兴有感》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生死的哲理,而《静夜思》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抒发。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研究》
  2. 《古诗文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