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十四首 其十三》

时间: 2025-02-04 16:11:41

瑶篇玉函。

真金细参。

丹成鸡犬同沾。

跨青鸾两三。

仙踪易淹。

劫灰又添。

赤松桂父深潜。

换唐朝吕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瑶篇玉函。真金细参。
丹成鸡犬同沾。跨青鸾两三。
仙踪易淹。劫灰又添。
赤松桂父深潜。换唐朝吕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场景,仿佛在说:在瑶台上,珍贵的经典被细心研读,真金的价值被细致地探讨;丹药已经炼成,即使是鸡犬也沾染了仙气;骑着青鸾,游历于云间;仙人的踪迹容易被淹没,劫难的灰烬又增添了几分;赤松子与桂父隐深于其中,只希望能换回唐朝时期的吕洞宾。

注释:

字词注释:

  • 瑶篇:指珍贵的经典书籍。
  • 玉函:比喻装盛玉器的盒子,象征珍贵的东西。
  • 真金细参:形容真金的价值被细致研究。
  • 丹成:指丹药的炼成。
  • 鸡犬同沾:即使是普通的动物也沾染了仙气,形容其影响深远。
  • 青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美好的事物。
  • 仙踪:仙人的踪迹。
  • 劫灰:经历劫难后的残余。
  • 赤松桂父:指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桂父,象征隐士。
  • 吕岩:指唐代的道士吕洞宾,象征道教仙人。

典故解析:

  • 赤松子吕洞宾都属于道教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前者是道教的仙人,后者是著名的八仙之一。诗中提到他们,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清代诗人,字蘅塘,号涧秋,晚号孤松。他以诗文见长,尤其在古文和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世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仙境的幻想,展现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感。

诗歌鉴赏:

俞樾的《醉太平十四首》其十三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清新,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诗中“瑶篇玉函”隐喻了文学与艺术的珍贵,代表着理想与追求;而“丹成鸡犬同沾”则表达了人间与仙境的交融,象征着即使是平常的生活也能因文化的滋养而变得神圣。通过“跨青鸾两三”,诗人传达了对自由与逍遥的向往。后半部分提到“劫灰又添”,则暗示了人世间的艰辛与苦难,虽有理想,但仍需面对现实的挑战。最后的“换唐朝吕岩”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整体来看,诗歌融合了对历史、自然与人性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感悟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瑶篇玉函:象征珍贵的文献与知识,暗示诗人对文化的重视。
  • 真金细参:表达对真理的追求与细致的研究。
  • 丹成鸡犬同沾:描绘了修炼成功所带来的普遍影响,表明人世间的神圣。
  • 跨青鸾两三:表现了轻松自在的游历与对自由的向往。
  • 仙踪易淹: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仙迹容易被淹没。
  • 劫灰又添:反映出生活的苦难与挫折。
  • 赤松桂父深潜: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换唐朝吕岩:渴望回归理想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珍贵的文献比作瑶篇玉函,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青鸾、赤松子等象征自由、理想与超凡脱俗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文化、历史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人世艰辛的思考。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令人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瑶篇:象征珍贵的文化与知识。
  • 真金:代表真实与价值。
  • :象征修炼与超脱。
  • 青鸾:象征自由与美好。
  • 劫灰:象征生活中的苦难与挑战。
  • 赤松桂父:象征道教文化与理想的隐士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瑶篇玉函”中的“瑶”意味着什么?

    • A. 珍贵
    • B. 普通
    • C. 破旧
    • D. 无价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青鸾”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
    • B. 知识
    • C. 财富
    • D. 努力
      答案:A
  3. “劫灰又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看法?

    • A. 轻松
    • B. 绝望
    • C. 苦难
    • D. 快乐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可以将俞樾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俞樾更倾向于神秘的仙境,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