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令》

时间: 2025-01-11 11:38:30

卷地芳春都过了。

花不语、对人含笑。

花与人期,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

闻道重门深悄悄。

愁不尽、露啼烟袅。

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花令
卷地芳春都过了。花不语对人含笑。花与人期,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闻道重门深悄悄。愁不尽露啼烟袅。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花儿默默无言,却对人微笑。花儿与人相约,但人却怜惜花儿的病态,花儿的消瘦如同人一般。听说那重重的门后静悄悄的,愁苦无法尽释,露水与烟雾缠绕不散。思念只能在明月之下才能断绝,花枝无从照亮。

注释:

  • 卷地芳春:形容春天如同被卷走了一样,芳香已逝。
  • 花不语对人含笑:花虽然不说话,但依旧向人微笑,表现出一种默默的情感交流。
  • 花与人期:花和人有约定,暗指人对花的期盼。
  • 愁不尽露啼烟袅:愁苦无法消解,露水和烟雾在空中缭绕,形象生动。
  • 明月:象征着思念的寄托和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垓,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词风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创作背景:

《雨中花令》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夏之交,诗人借助花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表达对流逝春光的惋惜与对人世间情感的深思。

诗歌鉴赏:

《雨中花令》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消逝与花儿的寂寞。开头“卷地芳春都过了”直指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受到春日的短暂。接下来的“花不语对人含笑”则通过对花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花与人的情感联系。诗中的“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更是将人对花的怜惜与自身的感受相互映衬,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愁苦中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愁不尽露啼烟袅”,形象地描绘出愁苦的缠绵。最后一句“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将思念与明月结合,既表达了思念的无奈,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地芳春都过了:春天已然过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花不语对人含笑:花虽然不言语,却以微笑回应人,表达深情。
  • 花与人期,人怜花病:花与人之间的相互期盼和怜惜,暗示情感的纠葛。
  • 瘦似人多少:花儿的消瘦与人的感受相互映衬,增强共鸣。
  • 闻道重门深悄悄:听说深处的重门静悄悄,暗指内心的孤独。
  • 愁不尽露啼烟袅:愁苦无法释怀,露与烟缠绕,形象化情感。
  • 断得相思,除非明月:思念之情只能在明月之下得以解脱,彰显孤独。

修辞手法:

  • 拟人:花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花与人期,人怜花病”,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花的消瘦比作人,突显人对花的怜惜和对自身情感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花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脆弱,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诗人以花为媒介,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美好与脆弱,反映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寄托了诗人对情感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雨中花令》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程垓
    • C. 杜甫
    •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卷地芳春”意指?

    • A. 春天的到来
    • B. 春天已逝
    • C. 花儿盛开
    • D. 雨水滋润
  3. 诗中“花不语对人含笑”表达了什么?

    • A. 花儿的沉默
    • B. 花儿的欢乐
    • C. 花与人的情感联系
    • D. 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月下独酌》:李白通过月亮抒发孤独的情感,与《雨中花令》中的思念意象相似,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