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时间: 2025-01-26 02:25: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程垓 〔宋代〕
山尽两溪头。
水合天浮。
行人莫赋大江愁。
且是芙蓉城下水,
还送归舟。
渔雁两悠悠。
烟断云收。
谁教此水却西流。
载我相思千点泪,
还与青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山的尽头是两条溪流,溪水与天空融为一体。行人不必为大江的愁苦而赋诗,因为眼前的水是芙蓉城下的水,还能送走归舟。渔雁在水面上悠然飞翔,烟雾散去,云层也消失。是谁让这水向西流去呢?承载着我千点相思泪水的,依然是这青楼。
注释:
- 山尽:山的尽头。
- 溪头:溪流的源头或交汇处。
- 水合天浮:水与天融为一体,水面如同浮在天空之上。
- 芙蓉城:指的是芙蓉城,可能是指某个特定城市或地方。
- 渔雁:指水边的雁类,形象悠然自得。
- 烟断云收:烟雾消散,云彩收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的自然景象。
- 西流:水向西流去,象征离别与无奈。
- 青楼:古代用于指代妓院,暗含相思之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垓,字子韬,号云山,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他的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境优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诗人可能经历了离别或失落的情感。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相交织,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离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丰富的词作。全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开头“山尽两溪头”便勾勒出一幅山水相连的画面,给人以开阔感。随着“水合天浮”的描写,水面与天空相融,形成了一种恍惚的美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词中“行人莫赋大江愁”一句,直指离别之痛。诗人提醒行人不要再为大江的愁苦而赋诗,似乎表达了一种无奈的心情。接下来的“且是芙蓉城下水,还送归舟”则转向了对美好景致的回忆,芙蓉城的水流承载着归舟,象征着归乡的希望和对故土的眷恋。
而“渔雁两悠悠”则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仿佛在逃避现实的忧愁。紧接着“烟断云收”,自然景象的变化也暗示着人事的无常。最后一句“载我相思千点泪,还与青楼”更是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青楼不仅象征着失去的爱,更是承载着无尽的相思与泪水,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情感纠葛。
整首词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尽两溪头:山的尽头有两条溪流,开篇设定了空间背景。
- 水合天浮:水面与天空相连,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行人莫赋大江愁:劝诫行人不要为离别而忧伤,显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 且是芙蓉城下水,:这里的水流是芙蓉城下的水,带有故乡的情感。
- 还送归舟:水流送走归舟,暗示着离别与希望。
- 渔雁两悠悠:描绘渔雁的悠闲,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 烟断云收: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谁教此水却西流:反问,表达对离别的无奈。
- 载我相思千点泪: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与伤感。
- 还与青楼:青楼象征着过去的情感与回忆,带有苦涩的味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合天浮”,将水面比作天空,表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拟人:如“渔雁两悠悠”,赋予渔雁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烟断云收”,用对仗的方式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故乡的思念,承载着诗人深切的情感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定与远方。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承载着离别的情感。
- 渔雁:象征自由与悠然,反映诗人的内心渴望。
- 青楼:象征过去的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芙蓉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南京
- C. 成都
- D. 武汉
-
“烟断云收”是表达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平静
- D. 惆怅
-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自由
- B. 离别与思念
- C. 战争
- D. 自然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程垓《浪淘沙令》 vs 李清照《如梦令》:
-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往昔的怀念,但程垓的词更侧重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忧伤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宋代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