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五十二》

时间: 2025-01-26 23:50:24

理策随身去,行行过石桥。

夕阳悬树杪,山犬吠藤条。

认得灵溪路,曾无道士招。

玄关予亦透,但不上青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策随身去,行行过石桥。
夕阳悬树杪,山犬吠藤条。
认得灵溪路,曾无道士招。
玄关予亦透,但不上青霄。

白话文翻译:

我带着书策一路前行,走过那座石桥。
夕阳挂在树梢,山中的犬吠声响起。
我认得灵溪的路,过去从未有道士招我。
我对玄关的理解也很透彻,只是无法飞升青霄。

注释:

  • 理策:指的是书籍或文稿。
  • 石桥:象征着行程的节点,连接着两个地方。
  • 夕阳悬树杪: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 山犬:指山中狗吠,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灵溪:指一条灵秀的溪流,可能暗指修道之地或心灵的归宿。
  • 道士:修道的人,象征着宗教或精神的引导。
  • 玄关:指佛道教的深奥之处,象征着智慧和理解。
  • 青霄:指天上或高处,象征着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函是,明代诗人,因其道教背景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山中游历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道教思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道教哲学的追求。开头“理策随身去”表明了诗人修行的决心,行走在山水之间,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经过石桥时,夕阳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仿佛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山犬吠藤条”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中生活的真实感,犬吠声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乡野气息,同时也传达出一丝孤独和静谧。接着提到“认得灵溪路”,说明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灵溪象征着通往内心的路,表达了诗人对道教追求的理解。

“曾无道士招”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反思,虽然对道教的理解深入,但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引导,似乎在表达一种孤独的探索。最后一句“但不上青霄”,更是蕴含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却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理策随身去:表明诗人随身携带书籍,暗示着对知识与修行的重视。
  • 行行过石桥:行走的过程象征着生活的旅程与思考。
  • 夕阳悬树杪:夕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伤感的氛围。
  • 山犬吠藤条:自然中生物的声音,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感。
  • 认得灵溪路:表示对内心与自然的探索。
  • 曾无道士招:反映出一种对外部引导的缺乏与自我追求的孤独感。
  • 玄关予亦透:显示出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与体悟。
  • 但不上青霄: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然而无法实现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意象:如“夕阳”、“山犬”等,构建出自然的生动画面。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山犬的吠叫,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亲切感。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山犬:代表自然的生动,体现了一种乡野气息。
  • 灵溪:象征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方向。
  • 玄关:代表着智慧的深邃与对道教的理解。
  • 青霄:理想境界的象征,代表着人生追求的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夕阳悬树杪”所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太阳升起
    • B. 太阳落下
    • C. 白天的阳光
    • D. 月亮升起
  2. 诗人对道士的态度是:

    • A. 渴望被招揽
    • B. 不屑一顾
    • C. 追求自我
    • D. 依赖他人
  3. “理策随身去”中的“理策”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的工具
    • B. 学习的书籍
    • C. 道教的法器
    • D. 生活的指南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侧重于孤独与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情感更为激烈。
  • 陶渊明《饮酒》: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一种归隐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文化与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