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退》

时间: 2025-01-11 12:42:45

转眼江流已昨非,便随鸥鹭省渔砚。

飞花无复浪千顷,倒影依然山四周。

不向静中观物理,更于何处觅天机。

兴来倚杖斜阳外,弄篇潺湲未肯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退
作者:苏寿元 〔宋代〕

转眼江流已昨非,
便随鸥鹭省渔砚。
飞花无复浪千顷,
倒影依然山四周。
不向静中观物理,
更于何处觅天机。
兴来倚杖斜阳外,
弄篇潺湲未肯归。

白话文翻译

水退了,转眼间江水已不同往昔,就像随鸥鹭而去的渔砚一样。飞舞的花瓣不再在千顷波浪中飘荡,水面的倒影依旧映照着四周的山峦。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我又能在哪里寻找宇宙的奥秘呢?兴致来了,我倚着拐杖站在斜阳之外,写下潺湲的诗篇,依然不愿离去。

注释

  • 江流:江水的流动。
  • 鸥鹭:海鸥和白鹭,常见的水鸟,象征自由。
  • 渔砚:渔人的砚台,意指与渔业相关的生活。
  • 飞花:飘落的花瓣,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潺湲:水流声,象征自然的声音。
  • 天机:宇宙的奥秘或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寿元,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水退》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时刻,诗人目睹江水退去后的景象,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表达对自然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水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水退后的景象,反映了时光的无情与自然的恒常。诗中“转眼江流已昨非”一句,开篇即以时间的流逝引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哲思。接下来的“便随鸥鹭省渔砚”,则通过自然界的元素,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飞花无复浪千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花飞舞的场景,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而“倒影依然山四周”则通过水面的倒影传达出一种静谧与永恒的感觉,仿佛在提醒人们尽管时光流逝,自然的美景依旧如故。

诗人通过“更于何处觅天机”的疑问,表达了对生命与宇宙奥秘的思考,暗示在静谧中更能感悟到深邃的道理。最后“兴来倚杖斜阳外,弄篇潺湲未肯归”,表明诗人虽感时光流逝,但仍愿在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创作的快乐,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眼江流已昨非:时间飞逝,江流的状态已不再如往昔,暗含对变化的感慨。
  2. 便随鸥鹭省渔砚:江水的退去让鸥鹭随意飞舞,渔人的砚台一同被遗忘,象征生活的流逝与遗忘。
  3. 飞花无复浪千顷:飞舞的花瓣不再在广阔的水面上漂浮,显示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4. 倒影依然山四周:水中的倒影依旧映照着周围的山峦,暗示自然之美的恒常。
  5. 不向静中观物理:在这宁静中,不去观察自然的法则,反映出一种对深奥道理的追求。
  6. 更于何处觅天机:在静谧中更难寻求宇宙的奥秘,表达对哲理的困惑。
  7. 兴来倚杖斜阳外:当兴致来了,诗人倚着拐杖,站在斜阳下,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
  8. 弄篇潺湲未肯归:吟诵着水流声的诗篇,仍然不愿离去,体现了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花无复浪千顷”,将飞花比作时光的流逝,增强了诗意。
  • 拟人:如“倒影依然山四周”,赋予倒影以人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情。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使得语言更为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在自然景观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奥秘的探求,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
  • 鸥鹭: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飞花:时间的短暂与美丽。
  • 山影:永恒的自然之美。
  • 潺湲:自然的声音,象征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水退》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飞花”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生命的短暂
    C. 时间的流逝
    D. 诗人的思考

  3. “不向静中观物理”中的“物理”指的是什么? A. 自然规律
    B. 物质世界
    C. 宇宙奥秘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宋代
  2. B. 生命的短暂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水退》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后者则深入内心的思索。

  • 《水退》与《登高》:苏寿元的《水退》通过描绘静谧的江流与自然景观表现哲理,而杜甫的《登高》则通过高处俯瞩的视角抒发对国事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