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其三 惜花》

时间: 2025-01-27 03:28:16

惜花深,看永夜。

愿得迟开迟谢。

开若早,谢还轻。

凄凉无限情。

屏山馆。

芳池畔。

要得生香不断。

梅蕊后,到荼醾。

栽教次第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花深,看永夜。愿得迟开迟谢。开若早,谢还轻。凄凉无限情。屏山馆。芳池畔。要得生香不断。梅蕊后,到荼醾。栽教次第催。

白话文翻译:

诗人深切惜花,盼望漫长的夜晚,希望花朵能够迟一点开放,迟一点凋谢。若早开早谢,那便显得轻盈而无情,令人感到无尽的凄凉。在屏山的馆子,芳香的池畔,希望能让花香不断。梅花盛开之后,直到荼蘼花开,栽培的时候也要依次催促生长。

注释:

  • 惜花:对花的珍惜与怜惜。
  • 永夜:漫长的夜,象征着时间的延续。
  • 迟开迟谢:希望花朵能够开放得慢一些,凋谢得也慢一些。
  • 凄凉:形容情感的孤独与悲凉。
  • 屏山馆:可能指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寓意安静与雅致。
  • 芳池:芬芳的池塘,象征着美好环境。
  • 梅蕊:梅花的花蕊,象征早春的到来。
  • 荼蘼:指荼蘼花,象征着春末夏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彦,明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抒发的高峰期。诗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对花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三 惜花》是一首充满柔情与哀愁的词作,俞彦通过对花的深切眷恋,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惜花深,看永夜”,一语道出诗人对花的珍视,以及等待的期盼。这里的“永夜”不仅是字面上的夜晚,更是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愿得迟开迟谢”,表达了对花的渴望,希望能够延长花的生命,让美丽的瞬间多停留一会儿。此处的“迟开迟谢”不仅仅是对花的期待,更是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向往。接下来的“开若早,谢还轻”,则透露出一丝无奈,若花早早绽放,便显得轻盈而失去了重量,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凄凉无限情”,情感的深邃与复杂在此句中得到了升华,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与前面的喜爱形成鲜明对比。后半部分的“屏山馆,芳池畔”,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最后提到的“梅蕊后,到荼蘼”,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梅花的凋谢意味着春天的结束,而荼蘼花的开放则预示着夏天的到来,生命的轮回让人感到无尽的悲伤。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与对生命的珍惜,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惜花深,看永夜:深情地珍惜花朵,期待漫长的夜晚。
  2. 愿得迟开迟谢:希望花开得晚一点,凋谢得也晚一点。
  3. 开若早,谢还轻:如果花开得太早,凋谢就显得轻盈而无情。
  4. 凄凉无限情:感到无尽的凄凉与孤独。
  5. 屏山馆,芳池畔:在美丽的屏山馆旁边,芳香的池塘边。
  6. 要得生香不断:希望花香能够不断地延续。
  7. 梅蕊后,到荼醾:梅花盛开之后,荼蘼花也应随之开放。
  8. 栽教次第催:栽培时要依次催促生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生命,寄托了对生命的珍惜。
  • 拟人:花的开谢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
  • 对仗:如“开若早,谢还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花的深切惜爱,传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表现了人对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美好、短暂的生命。
  2.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考的深邃。
  3. 屏山馆:象征着宁静与雅致的环境。
  4. 芳池:代表着美好与希望。
  5. 梅蕊、荼醾:象征着春夏的交替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惜花深”的意思是?

    • A. 深切珍惜花
    • B. 花开得早
    • C. 感到凄凉
    • D. 夜晚漫长
  2. “愿得迟开迟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急于享受花香
    • B. 对生命的无奈
    • C. 希望延长花的生命
    • D. 对时光的珍惜
  3. “凄凉无限情”指的是什么?

    • A. 花的凋谢
    • B. 对生命的感慨
    • C. 孤独与悲伤
    • D.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1.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情感的流逝,风格更为细腻。
  2. 纳兰性德《木兰花》:以花为主题,表现了对情感的思考,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