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崆峒》

时间: 2025-01-26 03:31:55

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

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

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

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崆峒
冯仕琦 〔明代〕

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
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
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
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

白话文翻译:

这座雄伟的山峰究竟是何年由鬼斧神工铸造而成的,今天我这位词人来到这里游览。
晨曦中的山谷,云雾缭绕,光辉闪烁,展现出清澈的秋日景色,岩石与树木映衬得更加迷人。
站在高处俯瞰,尘世的喧嚣已然远去,徘徊在绝顶,紫气缭绕在身边。
纵观这巨灵所创造的真实法界,何必再去海上寻找那传说中的仙丹丘呢?

注释:

  • 鬼斧:形容山川的壮丽,常用以比喻自然景观的雄伟。
  • 吞壑:吞噬山谷,形容山势雄伟,气势磅礴。
  • 岚光:云雾的光辉,指山间的云气和光影。
  • 紫气:在古代文化中,紫气常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仙气和福气。

典故解析:

“鬼斧神工”出自古代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形容山川的奇特和壮丽,常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体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冯仕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游览崆峒山时写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崆峒》是一首充满了对自然敬仰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以“鬼斧”开篇,展现了崆峒山的雄伟和壮丽,给读者一种震撼的感觉。同时,通过描绘晨曦中的山谷和清秋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诗中的“高盘睥睨红尘断”,表现了诗人超然于世俗的心境,站在高处,俯视红尘的喧嚣,心中无忧无虑。“绝顶徘徊紫气浮”,则暗示了诗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似乎在追求一种无形的精神寄托。

最后一句“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更是将诗人的思考推向了哲学的高度,强调了内心的追求比外界的寻觅更为重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何年鬼斧开形胜:感叹崆峒山的形成之美,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
    • 此日词人作壮游:今天我来到这里游览,感受壮丽的景色。
    • 吞壑岚光溟晓日:描绘清晨的山谷,云雾缭绕,光线迷人。
    • 映岩树色澹清秋:秋天的颜色映衬在岩石和树木上,表现出一种清澈的美感。
    • 高盘睥睨红尘断:站在高处,俯视尘世,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 绝顶徘徊紫气浮:在山顶徘徊,感受到紫气缭绕,象征着吉祥与超脱。
    • 纵览巨灵真法界:纵观自然的真实,感受到巨大的法界。
    • 何须海上觅丹丘:不必再去海上寻找仙丹,强调内心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鬼斧”比喻自然的壮丽。
    • 对仗:“高盘睥睨”与“绝顶徘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紫气浮”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灵动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崆峒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追求心灵自我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崆峒山: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美丽,代表了诗人向往的超脱境界。
  • 紫气:象征着吉祥和超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灵性和仙境的向往。
  • 晨曦与秋色:传达出清新和宁静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鬼斧”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人工雕刻
    B. 自然景观
    C. 山川雄伟
    D. 以上皆是

  2. “绝顶徘徊紫气浮”中的“紫气”象征着什么?
    A. 祸害
    B. 吉祥
    C. 忧伤
    D. 虚无

  3. 诗人对红尘的态度是?
    A. 否定
    B. 追求
    C. 超然
    D. 迷恋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冯仕琦的《游崆峒》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均以自然景观作为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哲理和内心的超脱,后者则更多展现自然的壮丽与豪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