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
时间: 2025-01-26 04:4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石山
作者: 林斗南 〔宋代〕
路迥萦纡行木杪,
脚力穷时山更好。
苦吟转觉嘉句悭,
远望方知众山小。
登临自昔知几人,
留题暗苔新事物。
吁嗟开辟岁时久,
名字湮没多无闻。
细观天地无穷极,
百岁浮生真一息。
少和灵运纵垂名,
俯仰之间亦陈迹。
何如大人能达观,
古今等视犹晨昏。
朝菌灵芝皆死尔,
彼有修短何足言。
往来盘薄何为者,
祗为幽怀未渠舍。
恁阑一览万境空,
辙迹何须遍天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白石山的登高感受。诗中描述了曲折的山路,疲惫的脚步却让山的景色更加迷人。苦心吟咏之后,才发现佳句是多么珍贵,远远望去,才知道众山皆小。曾几何时,登高之人又有多少,留下的题字与新事物交错在青苔之上。叹息岁月悠久,许多名字已被遗忘。细细观察天地的无穷,百岁人生不过一息之间。纵使少有灵运之名,俯仰之间也只是过去的痕迹。何必像伟人那样,看待古今如晨昏一般。朝菌和灵芝都终将凋谢,生死之事又何足挂齿。往来旅人何为而来,不过是为了内心的幽怀而不舍。就这样一览万境,何必在乎足迹遍布天下。
注释
- 迥萦纡:迂回曲折的样子。
- 脚力穷:走到疲惫的程度。
- 苦吟:艰难地吟咏。
- 嘉句:优秀的诗句。
- 众山小:众多山峰在远望中显得渺小。
- 暗苔:青苔上留下的字迹。
- 吁嗟:叹息。
- 开辟岁时久:岁月久远的开辟。
- 湮没:被遗忘、消失。
- 灵运:指谢灵运,南朝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斗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白石山是林斗南的一次登山体验,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自我感悟,表达了对人生、时间与存在的思考。通过描绘山的壮丽,他反映出对生命短暂与名利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白石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深刻探讨了人生的哲理。诗中,林斗南通过曲折的山路和疲惫的脚步,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美好景色过程中的艰辛。山的壮丽与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自然而又深邃的美学。尤其在“远望方知众山小”一句中,诗人通过远观的视角,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
同时,诗中反复提到的“古今”“晨昏”,使我们意识到人生如白驹过隙,瞬息万变。林斗南的思考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的描写,更延伸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通过对古人留名的反思,提出了对名与利的质疑,强调了内心的追求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尤其在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理解。通过这种哲学思考,林斗南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人生的真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迥萦纡行木杪”: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树木的高耸。
- “脚力穷时山更好”:在疲惫的过程中,山的美感愈发显著。
- “苦吟转觉嘉句悭”:苦心吟咏后,才体会到好的诗句是多么稀缺。
- “远望方知众山小”:远望之下,其他山峰显得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句比作珍贵的东西,突出其稀有。
- 对仗:如“俯仰之间亦陈迹”,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排比:多次提到“古今”“晨昏”,强调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诗人超然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石山:象征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
- 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遗忘。
- 灵运:象征过往的辉煌与现在的思考。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林斗南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灵运”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谢灵运
D. 白居易 -
“远望方知众山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渺小
C. 悲伤
D. 开心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林斗南的《白石山》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但林斗南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