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

时间: 2025-01-11 05:03:21

群山绿绕舟,云树乱春愁。

石势窥人落,江声抱佛流。

古传海棠国,今上读书楼。

缥缈三峨影,飞仙不可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山绿绕舟,云树乱春愁。
石势窥人落,江声抱佛流。
古传海棠国,今上读书楼。
缥缈三峨影,飞仙不可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群山环绕着小舟的景象,春天的云树让人感到愁苦。石头的形状似乎在窥探人们的落寞,江水的声音如同佛陀在流淌。古时传说中有个海棠国,如今却只见书楼高耸。那虚幻的三峨山影,飞仙般的存在是无法追求的。

注释:

  • 群山:指环绕的高山,代表自然景观。
  • 绿绕舟:绿树环绕着小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云树:形容树木与云彩交错,带来春天的愁绪。
  • 石势:石头的形状和状态。
  • 窥人落:似乎在窥视人的孤独。
  • 江声:江水流动的声音。
  • 海棠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国度。
  • 缥缈:形容影子或形象虚幻。
  • 三峨:指三座高山,象征高远的理想。
  • 飞仙:指神仙般的存在,暗示超脱的境界。

典故解析:

  • 海棠国:古代文学中常提到的理想国度,象征美好和幸福。
  • 飞仙:在道教文化中,飞仙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复初,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嘉定地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嘉定》以清新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群山、云树、江声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的“群山绿绕舟”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然而,紧接着“云树乱春愁”便暗示了内心的愁苦,似乎在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石势与江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感,仿佛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的“古传海棠国”,不仅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溯,也暗含着对现实的失望。诗人在“今上读书楼”中,似乎回顾了过去的美好,却又感受到现实的严酷。“缥缈三峨影”与“飞仙不可求”相呼应,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与无奈,显示出一股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反思,体现了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群山绿绕舟:描绘自然美景,展现静谧的环境。
    2. 云树乱春愁:春天的美景反而引发愁绪,暗示内心的不安。
    3. 石势窥人落:石头的形状像在窥探人的孤独,表达一种被观察的感觉。
    4. 江声抱佛流:江水流动的声音如同佛音,带来一种超脱的感觉。
    5. 古传海棠国:提到美好理想国度,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今上读书楼: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反映现实的无奈。
    7. 缥缈三峨影:山的影子如梦幻般缥缈,暗示理想的遥不可及。
    8. 飞仙不可求:表达对高远理想的向往却无能为力,传达一种无奈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声抱佛流”,将江水比作佛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拟人:如“石势窥人落”,赋予石头以人的观察能力,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用词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群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反映出一种敬畏之情。
  • 云树: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愁苦,暗示人对自然的复杂情感。
  • 石势:象征着静默的观察与孤独的反思。
  • 江声:传递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哲思。
  • 海棠国:理想生活的象征,反映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三峨影: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隐喻人生的追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棠国”象征什么?

    • A. 美好理想
    • B. 现实生活
    • C. 自然景观
    • D. 诗人的故乡
  2. “江声抱佛流”中,江声被比作什么?

    • A. 音乐
    • B. 佛音
    • C. 诗句
    • D. 风声
  3. 诗中“缥缈三峨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失望
    • C. 向往
    • D. 快乐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顾复初的《嘉定》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更注重豪放的情感,而顾复初则在自然景观中流露出内心的愁苦与思考。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却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