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王孙 立春戏柬园次时夜有柳校书在寓》

时间: 2025-02-04 16:09:44

柳色如此,住为佳耳。

未到飘绵,已经蘸水。

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

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

微觉东风大。

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王孙 立春戏柬园次时夜有柳校书在寓
作者: 陈维崧

柳色如此,住为佳耳。
未到飘绵,已经蘸水。
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
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
微觉东风大。
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

白话文翻译

这柳树的颜色真好,真是宜人。
虽然还没到飘飞的时节,但已经沾染了水气。
隔壁的赵姑娘在弹筝,我却没有心情去听。
博山香炉里点燃的沈香火,衫子轻轻飘动。
微微感觉到东风的凉意。
麝香被褥下,我在梦中醒来,惊讶地问自己:
这还是寒冷的夜晚,还是春天的早晨?

注释

  • 柳色:指柳树的新芽和嫩叶,象征春天的到来。
  • 飘绵:形容柳絮飞舞的样子。
  • 没心情:指心情烦闷或不佳,无法享受周围的美好。
  • 博山熏彀:博山香炉,这里指点燃的香火,营造氛围。
  • 麝衾:麝香被,象征温暖的被褥。
  • 寒宵:寒冷的夜晚,春天的早晨则是温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公元1626年-约1700年),字仲明,号梅溪,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立春时节,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怨王孙》通过描绘春天的柳色和隔壁赵女弹筝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抑郁。诗中“柳色如此,住为佳耳”开篇即用柳树的生机勃勃来引入春天的主题,但接下来的描写却转向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春天即将来临,但“没心情”的状态让诗人无法享受周围的美好,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诗中“微觉东风大”一句,既是对春风的感知,也暗示着内心的变化,似乎春天的气息虽然到来,内心的寒冷却依旧存在。最后一句“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则表现出诗人对自我情感的困惑与无奈,春天的到来并未能驱散他心中的孤独与忧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色如此,住为佳耳。”:描绘出春天柳树青翠的美丽,表现出一种欣赏的态度。
  2. “未到飘绵,已经蘸水。”:虽然未到柳絮飞舞的季节,但早已感受到春天的湿润。
  3. “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即使隔壁的姑娘在弹筝,诗人却无法欣赏,表露出内心的无奈。
  4. “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描写香火的点燃,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衫儿轻扬则反映出春风的轻柔。
  5. “微觉东风大。”:感受到春风的存在,暗示春天的来临。
  6. “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梦醒时的惊讶,表达出春天与寒冷之间的迷惑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柳色比喻为美丽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惊问”表现诗人的思考,赋予了情感以生命。
  • 对仗:运用对仗的句式,使诗句更加协调,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对比,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孤独的无奈,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与人生之间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柳色:象征春天的生机,也寓意着柔美与温婉。
  2. 东风:象征春天的气息,带来温暖与希望。
  3. 沈香火:象征着温暖与宁静,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气氛。
  4. 麝衾:暗示温暖的环境,但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赵女”是在做什么?
    A. 绣花
    B. 弹筝
    C. 写字
    D. 读书

  2. 填空题:诗人感受到的春风让他微觉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快乐。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东风大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以更为悠远的意境描绘了春夜的美丽,体现出深沉的思绪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选评》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