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时间: 2025-04-29 01:2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河 李廌 〔宋代〕
昔我初为入秦客,残雪埋关闭长陌。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 西风细卷浪花催,日射寒光明瑟瑟。 归时细雨正溟蒙,冷落关河已秋色。 惊沙惨惨塞云黄,远树昏昏秋水白。 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初次成为前往秦地的旅人,残雪覆盖着关闭的城门和长长的道路。 黄河在二月冰冻初解,万里冰凌如同剑戟般流动。 西风吹动细浪,浪花催促着前行,阳光照射下寒光闪烁。 归来时细雨迷蒙,冷落的关河已显秋色。 惊起的沙尘暗淡,边塞的云彩泛黄,远处的树木昏暗,秋水泛白。 济川的壮志日渐衰减,日复一日地望着烟波,向河伯询问。
注释:
字词注释:
- 入秦客:前往秦地的旅人。
- 残雪埋关:残余的雪覆盖着关隘。
- 长陌:长长的道路。
- 冻初销:冰冻开始融化。
- 凌澌:流动的冰块。
- 剑戟:比喻冰块的形状。
- 瑟瑟:形容寒光闪烁的样子。
- 溟蒙: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
- 惊沙:被风吹起的沙尘。
- 惨惨:暗淡无光的样子。
- 塞云:边塞的云彩。
- 昏昏:昏暗不明。
- 济川:渡河。
- 河伯:黄河之神。
典故解析:
-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之神,这里用以象征黄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描绘。此诗描绘了诗人初次前往秦地的经历,以及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诗人对旅途变迁的感慨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初次前往秦地并返回时所作,通过对黄河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初次前往秦地及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黄河冰冻初解的壮观景象,冰块如同剑戟般流动,形象鲜明。而“西风细卷浪花催,日射寒光明瑟瑟”则进一步以西风、浪花、寒光等元素,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寒冷感。归途中的“惊沙惨惨塞云黄,远树昏昏秋水白”则通过色彩的变化,传达了诗人对旅途变迁的感慨。最后,“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我初为入秦客,残雪埋关闭长陌:诗人回忆初次前往秦地的情景,残雪覆盖着关闭的城门和长长的道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描绘黄河冰冻初解的壮观景象,冰块如同剑戟般流动,形象生动。
- 西风细卷浪花催,日射寒光明瑟瑟:以西风、浪花、寒光等元素,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寒冷感。
- 归时细雨正溟蒙,冷落关河已秋色:归途中细雨迷蒙,关河已显秋色,传达了诗人对旅途变迁的感慨。
- 惊沙惨惨塞云黄,远树昏昏秋水白:通过色彩的变化,传达了诗人对旅途变迁的感慨。
- 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里凌澌流剑戟”,将流动的冰块比喻为剑戟,形象生动。
- 拟人:如“西风细卷浪花催”,赋予西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如“惊沙惨惨塞云黄,远树昏昏秋水白”,通过色彩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壮阔与变迁。
- 残雪:象征着寒冷与孤寂。
- 凌澌:象征着流动与变化。
- 西风:象征着寒冷与催促。
- 浪花:象征着动感与生命力。
- 寒光:象征着寒冷与闪烁。
- 惊沙:象征着变迁与不安。
- 塞云:象征着边塞的孤寂与苍凉。
- 远树:象征着遥远与昏暗。
- 秋水:象征着寒冷与清澈。
- 烟波:象征着迷茫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河二月冻初销”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黄河冰冻初解 B. 黄河水流湍急 C. 黄河水流平静 D. 黄河水流冻结 答案:A
-
诗中“西风细卷浪花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
诗中“济川壮志愈衰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未来的绝望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以黄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壮阔景物的感慨。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李廌《黄河》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以黄河为背景,但李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壮阔景物带来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李廌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