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王孙 七夕》
时间: 2025-02-04 16:24: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王孙 七夕
作者: 朱彝尊 〔清代〕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
知道呆女痴牛,
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
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
露槛同凭,
昔年曾。
白话文翻译:
一条河流阻隔了双星的相会,
求巧的愿望又寄托于谁呢?
向你诉说我的愁苦,
可知道那傻姑娘与痴情牛郎,
你是否愿意怜悯他们呢?
悠悠岁月中,离家的人,
孤独地入睡。
今夜是什么夜晚呢?
在碧梧的小院,微风轻拂,
露水洒落,依旧如昔年。
注释:
- 怨王孙:指牛郎织女的故事,王孙意为王子的孙子,暗指牛郎。
- 乞巧:七夕节的习俗,女子乞求巧手和智慧。
- 呆女痴牛:指的是织女和牛郎,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痴情。
- 悠悠岁月:形容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无奈的情绪。
- 碧梧小院:指的是一个清幽的环境,寓意静谧与思念。
典故解析:
牛郎织女的故事源自《诗经》,传说中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诗中提到的“乞巧”是七夕节的传统活动,意在祈求巧手和爱情的美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佩弦,号阮亭,清代诗人、词人、学者。朱彝尊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常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怨王孙 七夕》是朱彝尊在七夕这一传统节日所作,表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怀,结合了个人的情感与传统文化的习俗。
诗歌鉴赏:
《怨王孙 七夕》是一首充满了思念与惆怅的诗作。诗中通过牛郎织女的典故,展现了离别与相思的主题。开篇以“一水填却双星如约”,形象地描绘了牛郎织女被河流阻隔的场景,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因环境而受阻,令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乞巧谁凭”一句,直接引入了七夕节的习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愿望的期盼。接下来的“诉愁君莫”则转向对情感的直接表达,诗人用“呆女痴牛”来形象化织女和牛郎的情感状态,表现出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悠长的岁月与孤眠的状态让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对往昔的怀念。结尾提到“碧梧小院风细”,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唤起了内心的回忆,仿佛在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了诗人在特定节日下的孤独与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河水横亘,阻隔了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暗示相爱之人的离别。
- 乞巧谁凭:在七夕节中,女子乞求巧手,询问谁能实现这样的愿望。
- 诉愁君莫:向你倾诉我的愁苦,希望你能理解。
- 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你是否知道那傻姑娘与痴情的牛郎,愿意对他们施以怜悯吗?
-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流逝的岁月中,离家的人孤独地入睡。
- 此夕何夕也:今夜是个怎样的夜晚呢?
- 碧梧小院风细:在清幽的小院内,微风轻拂,一切如往日宁静。
- 露槛同凭,昔年曾:露水洒落,伴随过去的回忆,仿佛一切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比作被水隔开的双星,形象而生动。
- 拟人:将河水描绘成阻隔爱情的力量,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悠悠岁月”与“孤眠且”,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爱情中的离别与思念,探讨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下的孤独感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察,展现了人类在情感与时间面前的无奈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星:象征牛郎织女的爱情与相聚,具有浪漫色彩。
- 水:象征阻隔与距离,反映爱情的苦涩。
- 碧梧:象征宁静与美好,暗示过去的幸福时光。
- 露水:象征清新与脆弱,承载着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乞巧”是指什么?
A. 乞求财富
B. 乞求巧手
C. 乞求长寿
D. 乞求平安 -
诗中提到的“呆女痴牛”指的是哪一对神话人物?
A. 孟姜女与万里长征
B. 牛郎与织女
C. 白蛇与许仙
D. 李白与杜甫 -
诗中“悠悠岁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惆怅
C. 愤怒
D. 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同样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对离别的感怀,但其情感更加柔美细腻,与朱彝尊的直白与忧伤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朱彝尊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牛郎织女的文化符号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