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桑柘影重重,人烽往日同。
饧箫欢稚子,社酒醉村翁。
牧笛斜阳外,书声流水中。
三年前屈指,此景遍江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桑树和柘树的影子重重叠叠,往日的人们在这里聚集。小孩们在嬉闹中吹着箫,村里的老人喝着社酒,陶醉在欢乐中。牧童在斜阳下吹着笛子,读书声伴随着流水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三年前我指着这幅景象,江东地区到处都是这样的美好风景。
注释
- 桑柘:桑树和柘树,常见于乡村,象征着丰饶与宁静。
- 人烽:指往日的人们,烽火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生活和活动。
- 饧箫:饧,即糖,箫是一种乐器,指小孩在玩乐。
- 社酒:在社日时节,村民聚集饮酒,庆祝丰收。
- 牧笛:牧童的笛声,传达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 三年前屈指:三年前的情景,仿佛在指尖流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育,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他的诗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农耕社会,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开头两句“桑柘影重重,人烽往日同”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人们的悠闲,桑树与柘树的影子交织,给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接下来的“饧箫欢稚子,社酒醉村翁”则生动地刻画了小孩们的玩乐与老人们的欢聚,体现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牧笛斜阳外,书声流水中”这一句则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牧童在夕阳的映照下吹笛,书声伴随流水,展现了宁静的田园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最后一句“三年前屈指,此景遍江东”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乡村风貌的变迁,令人感慨不已。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沉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桑柘影重重:描绘乡村的环境,影子重重叠叠,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
- 人烽往日同:回忆往日人们的生活情景,带有怀旧的情感。
- 饧箫欢稚子:小孩们玩耍的欢乐场景,体现童趣。
- 社酒醉村翁:描绘村民的聚会与欢愉,展现乡村的人情味。
- 牧笛斜阳外:牧童在夕阳下吹笛,表现出田园的宁静。
- 书声流水中:读书声伴随着流水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三年前屈指:回忆过去的美丽景象,表现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村生活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形象。
- 拟人:书声与流水相伴,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怀念。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柘:象征着乡村的丰饶与生活的宁静。
- 饧箫:代表童年的欢乐与无忧无虑。
- 社酒:体现了乡村的团聚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 牧笛:象征着自由与田园的悠闲。
- 书声:代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桑柘影重重”中的“桑柘”指的是哪两种树?
- A) 橡树与松树
- B) 桑树与柘树
- C) 柳树与杨树
-
诗中提到的小孩在做什么?
- A) 吹箫
- B) 读书
- C) 打球
-
“三年前屈指”是指什么?
- A) 过去的美好时光
- B) 未来的计划
- C) 童年的回忆
答案: 1-B,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诗词对比
与陶育的《昆山道中偶见乡村有未被蹂躏者》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其风格更为豪放,而陶育则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陶育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田园诗的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