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山精舍》

时间: 2025-04-27 19:35:37

西山乘兴宿,静称寂寥心。

一径杉松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沈。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街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西山精舍
西山乘兴宿,静称寂寥心。
一径杉松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沈。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街寻。

白话文翻译:

在西山的精舍住宿,因兴致而来,内心感到宁静而寂寥。
小路旁的杉树和松树都已苍老,深夜的雨雪下得很厚。
草堂里的僧人说话的声音也渐渐消沉,云阁传来的磬声悠远而低沉。
未能在这里长久栖息,清晨时分我在双峰间寻觅道路。

注释:

  • 精舍:佛教寺院或僧舍,指僧人的居住之所。
  • 乘兴:带着兴致,心情愉快。
  • 寂寥: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杉松:指杉树和松树,常用作象征长青、不屈的精神。
  • 三更:夜里三点钟,表示深夜。
  • 磬声:寺院中敲击磬发出的声音,常用于佛教仪式。
  • 双峰:指山峰,可能指西山的具体峰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文兆,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和自然景观,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西山精舍,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西山精舍》是一首描写夜宿西山精舍的诗,诗人通过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山中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他对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对佛教生活的理解。开头的“乘兴宿”透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而“静称寂寥心”则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之间的微妙关系。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一径杉松老”和“三更雨雪深”两句,构建出一幅幽静的山林图景,表现出自然的苍老与深沉,增强了诗的意境。

在草堂内,僧人的声音逐渐消退,磬声沉静,营造出一种遁世的氛围。诗的最后两句“未遂长栖此,双峰晓街寻”则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既渴望长久地隐居于此,又不得不踏上归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的深切眷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山乘兴宿”:在西山上因兴致而住下,表明诗人愉悦的心情。
    • “静称寂寥心”: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感相互映衬。
    • “一径杉松老”:小路旁的杉树和松树已显老态,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三更雨雪深”:深夜的雨雪厚重,增添了环境的寂静与孤独。
    • “草堂僧语息”:草堂里的僧人声音渐渐消退,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云阁磬声沈”:从云阁传来的磬声低沉悠远,象征佛教的宁静。
    • “未遂长栖此”:未能在此长久居住,暗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双峰晓街寻”:清晨时在双峰间寻找归途,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诗人的内心感受,体现出诗意。
    • 拟人:将杉松、磬声赋予情感,使环境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沈”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寂寥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杉松:象征坚韧与长青,代表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雨雪:表现自然的严酷与静谧,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草堂:象征隐居生活的理想与宁静。
  • 磬声:象征佛教的宁静与超脱,营造出一种清净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写此诗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寂寥
    • C. 恐惧
  2. “三更”在诗中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凌晨
    • B. 正午
    • C. 黄昏
  3. 诗人未能在西山长久栖息,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

    • A. 对世俗的逃避
    • B.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赵师秀《约客》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宿西山精舍》均描绘了山水的宁静,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释文兆则更强调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维与他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