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四首 其一 秋蝇》

时间: 2025-02-04 13:32:00

疑他天地竟无秋,鼓翅营营闹不休。

一霎炎威何处去,谗人今日也低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物四首 其一 秋蝇
疑他天地竟无秋,
鼓翅营营闹不休。
一霎炎威何处去,
谗人今日也低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蝇这种小虫的观察与感叹,仿佛天地之间并没有秋天的气息,蝇虫依然在不停地飞舞、嗡鸣。即使在炎热的天气中,似乎也看不出它们的停歇,连那些平日里喧闹的谗言者今天也都低下了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怀疑,认为。
  • 天地:指自然界,包含天地万物。
  • 营营:形容蝇虫飞舞的声音,忙碌的样子。
  • 炎威:指炎热的气候或阳光的威力。
  • 谗人:指那些说坏话、诽谤他人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而是借助秋蝇这一意象,反映了一种对时局或人事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育,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作品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常流露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关注身边的事物。

创作背景: 在清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通过对自然或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感受与思考。这首《秋蝇》便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反映出内心的苦闷与对环境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秋蝇》这首诗通过蝇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周遭环境的敏感与思考。首句“疑他天地竟无秋”,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质疑,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无奈与困惑。此时,秋蝇在炎热的天气中仍然活跃,反映出一种与环境不和谐的状态。蝇虫的“鼓翅营营”的声音,既有生动的描绘,也传递出一种烦躁之感。接下来的“一霎炎威何处去”,则进一步强调了热气的压迫感,似乎在问:炎热究竟何时才会消散?最后“谗人今日也低头”,则将注意力转向人事,暗示在严酷的环境下,甚至那些常常喧嚣的谗言者也不得不低下头来,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感知,也有对社会的隐喻,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疑他天地竟无秋:诗人怀疑自然界中是否真的有秋天的存在,暗示着对季节变化的不确定。
  • 鼓翅营营闹不休:蝇虫的声音不停,似乎打破了秋天应有的宁静,表现出一种喧闹的状态。
  • 一霎炎威何处去:在热气的压迫下,诗人感到无处可逃,表达了对炎热的厌倦。
  • 谗人今日也低头:即使是那些常常谗言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也不得不退缩,隐喻了社会中的压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蝇虫的声音形容为“营营闹不休”,使得蝇虫的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首尾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炎威用来比喻热气的强烈,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蝇的描写,反映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烦恼的抒发,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蝇: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代表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 炎威:象征着压迫与烦恼,反映出生活中的种种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疑他天地竟无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秋天的期待
    • B. 对季节变化的无奈
    • C. 对蝇虫的喜爱
    • D. 对谗言者的嘲讽
  2. 诗中“鼓翅营营闹不休”中的“营营”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蝇虫的颜色
    • B. 蝇虫的声音
    • C. 蝇虫的速度
    • D. 蝇虫的数量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谗人”,它代表了什么?

    • A. 朋友
    • B. 说坏话的人
    • C. 无辜的人
    • D. 诗人自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陶育的《秋蝇》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比较。两首诗都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前者更加强调对生活琐碎的反思,而后者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陶育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