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龙山谒观音堂
非色亦非相,胡为此布金。
寒声知在昔,普度尚于今。
杨柳摇西土,莲花出锦浔。
皈依心自切,清夜叩禅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观音菩萨并不是仅仅依靠外表和形象来存在,为什么要用金子来装饰呢?寒冷的声音早已存在于过去,现在普度众生的理念仍然存在。西土的杨柳在微风中摇曳,锦浔河中盛开的莲花引人注目。我对佛法的皈依之心非常坚定,在清静的夜晚,我轻轻敲击禅林,表达我的虔诚。
注释
- 非色亦非相:不是色相,即不是单纯的外在形象。
- 胡为此布金:何必要用金子来装饰呢?表达对物质的疑问。
- 寒声知在昔:寒声,指的是一种清冷的声音,强调其存在的悠久。
- 普度尚于今:普度,即普渡众生,说明这种慈悲的精神至今依然存在。
- 杨柳摇西土:杨柳,象征柔和与生命,摇摆暗示自然的美。
- 莲花出锦浔:莲花出水而不染,象征清净与超脱。
- 皈依心自切:心中对佛法的向往与渴望。
- 清夜叩禅林:在宁静的夜晚敲击禅林,象征内心的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简载道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游览龙山时产生的,诗人通过对观音堂的谒拜,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游龙山谒观音堂》以其平和的语调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体悟。诗的开头两句,“非色亦非相,胡为此布金”,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反思与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物质追求盛行,诗人却选择了超越外在的追求,强调内心的真实体验。
接下来的“寒声知在昔,普度尚于今”,则通过对过去和现今的对比,突显了普度众生的理念是永恒的。杨柳和莲花的意象,分别象征着柔韧与纯洁,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最后两句“皈依心自切,清夜叩禅林”,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了他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与内心的宁静。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情感上深邃而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否定物质的存在,强调精神的追求。
- 第二联:对时间的反思,表达普度精神的永恒。
- 第三联:自然意象中融入人文情感,展现生命的美好。
- 第四联:用夜晚的寂静,表现内心的虔诚和修行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非色非相,暗示内在的精神世界。
- 对仗:上下联之间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杨柳与莲花的搭配,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物质的反思、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佛法的虔诚,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柔韧与生命的希望。
- 莲花:代表纯洁与超脱,常常与佛教思想相联系。
- 寒声:暗示一种超脱的清静之声,象征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非色亦非相”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物质的美
B) 精神的追求
C) 对金钱的渴望 -
“皈依心自切”中“自切”意味着什么? A) 非常渴望
B) 心痛
C) 自我牺牲 -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主要是为了: A) 描述美景
B)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强调物质的丰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庐山谣》同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山水的描绘,而简载道则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简载道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