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真州客舍晤团冠霞以江宾谷手书并新词见示倚声奉答》
时间: 2025-02-04 15:3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真州客舍晤团冠霞以江宾谷手书并新词见示倚声奉答
——吴敬梓
柘月初亏,盲风渐紧,扁舟又别江城。
雀室潜听,蒲帆趱就秋声。
关情只有辞巢燕,怕看他鸠化为鹰。
怪兼旬,为踏槐黄,误了鸥盟。
真州老友重相访,示怀中一纸,綵笔纵横。
夜掩禅关,剪灯细读凄清。
假饶乐句常连袂,也何须鼓瑟吹笙。
尽沉思,爇尽薰炉,沸尽茶铛。
白话文翻译
在柘树的月亮刚刚亏缺时,秋风渐渐紧促,我又要告别这江城。
在雀儿的房间里静静倾听,船帆急急地迎着秋声而去。
关心的情感只有那离巢的燕子,怕看到它变成了鹰。
怨怪这时节的变化,因踏上了槐花的黄,误了与鸥的盟约。
真州的老朋友再次来访,给我示范了一纸手书,彩笔纵横。
夜幕降临禅关,灯光微弱下我细致地阅读着那凄凉的文字。
即使那些快乐的句子常常相伴,又何必去鼓瑟吹笙呢?
我只是在沉思,点燃尽薰香炉,煮沸尽茶水。
注释
- 柘月:指农历的九月,因柘树叶子开始变黄。
- 盲风:指秋风,带有一种无情的感觉。
- 雀室:指鸟巢,这里比喻为亲密的居所。
- 蒲帆:指船上的帆。
- 辞巢燕:比喻离别的愁苦。
- 鸠化为鹰:比喻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 踏槐黄:比喻无意中触犯了某种约定。
- 綵笔:装饰性很强的笔,象征着写作的艺术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敬梓(约1701年-1754年),字敏求,号敬梓,江苏扬州人,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讽刺和批判的精神,尤其以《儒林外史》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敬梓与友人团聚时,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惆怅。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士人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秋季的江城中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的“柘月初亏,盲风渐紧”,描绘了秋风的萧瑟,让人感受到一丝凄凉。作者通过“雀室潜听”一语,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仿佛在安静的夜晚聆听着友人的声音。
“关情只有辞巢燕,怕看他鸠化为鹰”,这句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忧虑,燕子离巢象征着离别,鸠与鹰的对比则暗示着对友人命运的担忧。接下来的“怪兼旬,为踏槐黄,误了鸥盟”,则是对时光流逝、约定失去的惋惜。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在夜晚细读友人寄来的诗词,虽然感受到孤独与凄清,但也无须依赖音乐的陪伴,内心的思考和沉醉更显得珍贵。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流露出对友谊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清代士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柘月初亏:秋月刚开始缺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盲风渐紧:秋风渐紧,给人以孤独和冷漠的感觉。
- 扁舟又别江城:再次离开江城,强调离别的频繁。
- 雀室潜听:在小鸟的房间里静静地倾听,寓意着对友谊的珍视。
- 蒲帆趱就秋声:船帆迎着秋风而行,象征着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关情只有辞巢燕:关心的情感仅剩下离巢的燕子。
- 怕看他鸠化为鹰:担心看见美好的事物变得不可挽回。
- 怪兼旬:怨怪时光的流逝,生活的无常。
- 真州老友重相访:真州的老朋友再次来访,体现了友谊的珍贵。
- 示怀中一纸:给我展示了他寄来的诗词。
- 綵笔纵横:寓意着书写的艺术性。
- 夜掩禅关,剪灯细读:夜幕降临,微弱的灯光下细致阅读,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思考。
- 假饶乐句常连袂:即便快乐的句子常伴,也不需要依赖音乐。
- 尽沉思,爇尽薰炉:在静思中点燃香炉,象征着深刻的内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辞巢燕”比喻离别的愁苦。
- 拟人:如“盲风”给秋风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如“雀室潜听,蒲帆趱就秋声”,形成优美的音韵。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孤独中追寻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 风:象征人生的变迁和无情。
- 燕、鸠、鹰:分别象征着离别、失去与命运的转变。
- 茶、香: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阳台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吴敬梓
- D) 白居易
-
“雀室潜听”中的“雀室”指的是什么?
- A) 鸟巢
- B) 酒馆
- C) 书房
- D) 窗户
-
诗中提到的“盲风”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 C) 吴敬梓
- A) 鸟巢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此诗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离别与孤独的感受,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夕》则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强调了自然与情感的联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吴敬梓与他的文学世界》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