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住山吟 为与了上人作
结庐人境外,终日掩柴关。
法侣檐前树,禅心雨后山。
种松期鹤宿,扫石待云还。
寂寞幽栖子,忘机与物闲。
白话文翻译:
在山外建了个小屋,整天关上门不见人。
法师的伴侣在屋檐前的树下,禅意在雨后的山中。
种下松树盼望鹤来栖息,扫净石头等待云彩归来。
孤独的幽居者,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与万物悠闲相处。
注释:
- 结庐:建造小屋,指隐居生活。
- 人境外:人烟稀少的地方,远离尘世。
- 法侣:指同修的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
- 禅心:指内心的宁静与明澈。
- 鹤宿:意指白鹤栖息,象征高洁与悠然。
- 扫石:清理石头,寓意生活的简朴与淡泊。
-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心,达到无我无欲的境界。
- 幽栖子:指在幽静处隐居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敬安,清代著名禅宗僧侣,以诗词表达对自然与禅理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映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选择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喧嚣,寄情于自然,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诗歌鉴赏:
《住山吟》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和内心的幽静,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理的追求。开篇“结庐人境外,终日掩柴关”,即刻传达出一种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结庐而居,既是对自然的依恋,也是对繁华的拒绝。接着“法侣檐前树,禅心雨后山”,将隐居者的生活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法侣与树、雨后山的意象交织,给人一种和谐与安宁的感觉。
后两句则将隐士的生活与内心的情感进一步深化,种松期鹤宿,象征着对纯洁高尚的向往;而“扫石待云还”,则表达了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隐士对时间的超然与淡然。最后的“寂寞幽栖子,忘机与物闲”,既说明了隐居生活的孤独,也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超脱与不执着,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语言优雅,意境深远,展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也让人感受到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结庐人境外: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建了房子,体现了隐居的意向。
- 终日掩柴关:整天把门关上,表示远离尘世的决心。
- 法侣檐前树:在屋檐前,有同伴与树木相伴,暗示着一种和谐的生活。
- 禅心雨后山:雨后山中,心境清净,体现了禅的境界。
- 种松期鹤宿:种下松树,期待白鹤来栖息,象征着高洁的生活理想。
- 扫石待云还:打扫石头,等待云彩归来,表达了与自然的互动。
- 寂寞幽栖子:孤独的隐士,表明了隐居生活的孤独感。
- 忘机与物闲:忘却世俗的机心,与万物悠闲相处,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如“种松期鹤宿,扫石待云还”,显示出工整的结构;同时,意象丰富,松树、白鹤、云彩等自然元素,构成了宁静的隐居画面。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结庐:象征隐居与远离喧嚣的生活。
- 松树:象征长寿、高洁的理想。
- 白鹤:象征自由、高雅的生活追求。
- 雨后山:象征禅意与宁静的内心世界。
- 石头与云彩:代表自然的平和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住山吟》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释敬安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法侣”指的是什么?
A. 家人
B. 同修的朋友
C. 邻居 -
“寂寞幽栖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更注重理想乡的描绘与人性之美。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出一种诗意与哲思的结合,展现了山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收录多位诗人的经典作品。
- 《唐诗三百首》——包含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
- 《禅宗诗词解读》——对禅宗相关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