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诗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3:07:20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世俗的隔绝,即使在寒冷的山中也能自得其乐。夕阳西下,孤烟袅袅,微弱的月光照耀着这一切;在空中似乎没有影子,而在香气中却仿佛能感受到某种情感。这样的纯净心境正合适于此,姑且用它来安慰我平淡的一生。

注释:

  • :了断,与人世绝交。
  • 人境:人间的境界,指世俗生活。
  • 寒山:指寒冷的山,象征孤独和高洁。
  • 孤烟:孤独的烟雾,描绘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微月:微弱的月光,照亮着周围。
  • 空际:空中,表示一种虚无的状态。
  • 无影:没有影子,暗示一种超脱。
  • 香中如有情:香气中似乎蕴含着情感,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感受。
  • 素心:纯洁的心,象征清净与高尚。

典故解析:

  • 寒山:在古代文学中,寒山常常象征着孤独和高洁,代表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 孤烟:在古诗中,孤烟常用来描绘清冷的环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寂寞与超然。
  • 微月:月亮常常是古代诗词中表达思乡、孤独情感的重要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敬安,清代著名的僧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隐逸情怀,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在清代,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使得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寻求精神的寄托与超脱。释敬安的这首《白梅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达了他对人世的超脱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白梅诗 其一》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诗的开头“了与人境绝”,便是明确指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逃离,带有一种超然的姿态。接着诗人描绘了“寒山”的景象,虽然寒冷,但却自有一种高洁的荣光,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冷的氛围,孤烟与微月的意象相辅相成,共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此时,诗人将“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作为情感的寄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虽然身处于孤独之中,但他依然能够感受到香气中那份情感的存在,象征着内心的丰富与深邃。

最后一句“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认为这份“素心”正是他寻求安慰的所在,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平淡的接受与理解。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表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与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了与人境绝:明确表达了与世俗的决裂。
  2. 寒山也自荣: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高洁。
  3. 孤烟淡将夕:描绘出一种孤独与清冷的气氛。
  4. 微月照还明:微弱的月光仍能照亮周围,象征希望。
  5. 空际若无影:在空中似乎没有影子,暗示一种超脱。
  6. 香中如有情:香气中似乎蕴含着情感,传达内心感受。
  7. 素心正宜此:纯净的心境正适合这种环境。
  8. 聊用慰平生:用这样的心境来安慰平淡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山”比作一种高洁的境界。
  • 对仗:如“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在“香中如有情”中,将香气赋予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接受与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独与高洁,隐喻诗人的内心追求。
  • 孤烟:代表孤独与清冷的气氛,暗示诗人的心境。
  • 微月:象征希望与光明,即使在孤独中也能找到指引。
  • :传达情感与内心的丰富,象征着一种精神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释敬安所描绘的“寒山”象征着什么? A) 温暖和快乐
    B) 孤独和高洁
    C) 世俗与繁华
    D) 战争与动乱

  2. 诗中“微月照还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与绝望
    B) 希望与光明
    C) 孤独与冷漠
    D) 迷茫与无助

  3. “素心正宜此”中的“素心”指的是什么? A) 复杂的心情
    B) 纯净的心境
    C) 纷乱的情绪
    D) 难以捉摸的思想

答案:

  1. B) 孤独和高洁
  2. B) 希望与光明
  3. B) 纯净的心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独坐敬亭山》:李白
  • 《夜泊牛津》:王维

诗词对比:

《静夜思》(李白)与《白梅诗 其一》在主题上均涉及孤独、对自然的感受。然而,李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而释敬安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释敬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