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九月十八日》
时间: 2025-02-04 17:0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中无客款秋香。
花冷古重阳。
十年此日桑乾路,
纳松风石景僧庄。
小市橐铃声里,
一鞭驴背山光。
西风如梦海生桑。
明月照流黄。
白头江令今应健,
奈归人卧老清漳。
枕上孤鸿落叶,
天边绿树红墙。
白话文翻译:
在病中没有客人来访,唯有秋香轻轻拂面。
花儿已冷,重阳佳节又至。
整整十年,今天我走过桑乾的道路,
在松风中来到石景的僧人庄院。
小市镇中,铃声叮当,
一鞭轻打,驴子载着我行过山光。
西风如梦,海上桑树摇曳。
明月照耀着流淌的黄河。
白发的江令如今应该还健在,
可惜我却老了,卧在清漳之畔。
枕边孤鸿随落叶而下,
天边的绿树与红墙交相辉映。
注释:
- 款:此处指轻声细语。
- 古重阳:指重阳节,古时的习俗。
- 桑乾路:指桑乾河道,代表故乡的路。
- 纳松风:纳入松树间的风,表示宁静的环境。
- 橐铃:小市集的铃声,象征生活的气息。
- 鞭驴:指骑驴出行,描绘田园生活。
- 海生桑:比喻海边的桑树,暗喻生活的变化。
- 江令:指江边的老者,象征着老年。
- 孤鸿:孤独的鸿雁,引申为孤独的心情。
- 红墙:象征着传统与历史。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熙,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诗人病中,反映了他在秋季重阳时节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时值重阳佳节,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病中对秋季的感悟与思考。开篇以“病中无客款秋香”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随后用“花冷古重阳”引入节令,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十年间的桑乾路,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思索。诗中“小市橐铃声里,一鞭驴背山光”描绘了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田园图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简单与宁静。然而,随着“白头江令今应健”的出现,诗人又引入了对老年与逝去时光的感慨。最后以“枕上孤鸿落叶,天边绿树红墙”结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病中无客款秋香”:病痛之中,秋风送来清香,感受到孤独。
- “花冷古重阳”:重阳节到,花朵已显冷淡,象征生命的凋零。
- “十年此日桑乾路”:感慨十年间的变化,桑乾路是故乡的象征。
- “纳松风石景僧庄”:来到僧人的庄院,体验到自然的宁静。
- “小市橐铃声里”:小市集的生活气息,描绘了乡村的日常。
- “一鞭驴背山光”:骑驴行走,映衬出宁静的自然美。
- “西风如梦海生桑”:西风带来的梦幻感,象征着思乡之情。
- “明月照流黄”:明月下的黄河,流淌着无尽的思绪。
- “白头江令今应健”:想起了老者,感慨时间的流逝。
- “奈归人卧老清漳”:归人已老,卧于清漳,表达对人生的无奈。
- “枕上孤鸿落叶”:孤独的心如落叶般飘零。
- “天边绿树红墙”:美好的景象与孤独形成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如梦”,将西风比作梦境,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 拟人:如“花冷”,赋予花以人的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绿树红墙”,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孤独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秋香:象征着秋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 重阳:代表着传统文化与岁月的流逝。
- 桑乾路:故乡的象征,唤起对过往的回忆。
- 松风:自然的象征,寄托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孤鸿: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指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人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是?
- A. 开心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惊讶
-
“江令”一词指的是?
- A. 一位年轻人
- B. 年迈的老者
- C. 一位美丽的女子
- D. 一个诗人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兄弟情深,而赵熙则更为孤独与思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词解读》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