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时间: 2025-01-24 21:23:42

三世一切佛,同入这窠窟。

衲僧唤作辽天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世一切佛,同入这窠窟。
衲僧唤作辽天鹘。

白话文翻译:

这一切佛,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聚集在这个窠窟之中。
僧人称它为辽天鹘(辽阔的天空中的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 一切佛:指所有的佛陀,代表着无量无边的佛法。
  • 窠窟:这里比喻一种境界或状态,可能是指修行的场所。
  • 衲僧:指穿着袈裟的和尚,这里强调其身份。
  • 辽天鹘:辽阔的天空中的鹰,象征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典故解析:

  • “三世一切佛”这个说法源于佛教哲学,强调时间的圆融与佛法的普遍性。佛教中讲究因果法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 “窠窟”一词可引申为修行的场所,象征着静谧与内心的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进英,宋代僧人,因其在佛学、诗词上的造诣而闻名。其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兼具哲理和自然美。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强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偈三首》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佛教哲理。诗的开头“三世一切佛”,以时间为线索,强调了佛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暗示无论时间如何变化,佛法始终存在。紧接着的“同入这窠窟”,则引导读者思考修行的场所和内心的追求,窠窟表面上看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实际上却是一个可以让心灵归属的境地。最后一句“衲僧唤作辽天鹘”,将修行的理想与辽阔的天空相结合,鹘在此不仅是一种鸟类的象征,更是对高远境界的追求,突出了修行者的心志和理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短短数句中,融合了时间、空间和精神追求的元素,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佛法的领悟。诗歌的简练与深刻,使得每个字句都充满了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世一切佛:此句通过“佛”字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时间的全面性。
  • 同入这窠窟:意在探讨内心的归属与安宁,暗示修行者对心灵的渴求。
  • 衲僧唤作辽天鹘:通过比喻,表现高远志向,表达了修行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的状态比喻为“窠窟”,而“辽天鹘”则象征着高远的追求。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佛教哲理的传达,强调时间的永恒性和内心的追求,展现了修行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世: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与生命的循环。
  • 窠窟:象征内心的宁静和归属。
  • 辽天鹘:象征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增添了其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的哲学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世一切佛”中的“三世”指的是哪些时间?

    • A. 过去、现在、未来
    • B. 早晨、晚上、午夜
    • C. 春天、夏天、冬天
  2. “窠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纷扰的世界
    • B. 内心的宁静
    • C. 繁华的城市
  3. “辽天鹘”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高远的理想
    • C. 一种修行方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释进英的《偈三首》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涉及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释进英更侧重于佛教哲理,而王维则融合了道教元素,展现出不同的哲学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佛教文化与诗词》
  • 《王维与宋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