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时间: 2025-01-11 17:03:27

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

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

意思解释

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
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天气,虽然白天看似晴朗,但半夜却悄然降温,带来了寒意。狂风把雨点打落在树间,细细的雨声又仿佛变成了倾盆大雨的声音。

注释:

  • 只见: 只看见。
  • 春晴: 春天的晴天。
  • 道是: 说是,形容表面现象。
  • 不知: 不知道。
  • 嫩寒: 轻微的寒意。
  • 疾风: 强烈的风。
  • 林间: 林中。
  • 细雨: 细小的雨。
  • 大雨声: 倾盆大雨的声音。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春季的气候变化,反映出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人对天气的感知差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春天,作者通过描写春季的天气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二月一日雨寒五首》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春天的气候变化,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通过对比,展示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差距。白天的阳光明媚让人误以为春天已然到来,但实际上寒意仍在蔓延,暗示着春天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则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细雨在风中变得急促,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敏感和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只见春晴道是晴”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春天,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寒意。
    • “不知半夜嫩寒生”通过“半夜”与“春晴”的对比,表现出天气的变化无常。
    • “疾风吹落林间雨”展示了春天的风雨交加,生动形象。
    • “细雨还成大雨声”则通过对雨声的描写,增强了整首诗的音韵美。
  • 修辞手法:

    • 对比: 春晴与夜寒的对比,强调了天气的变化。
    • 拟人: 将雨声拟人化,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象征: 细雨与大雨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突发情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气候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自然界的复杂与变幻,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晴: 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嫩寒: 代表着不确定性与脆弱。
  • 疾风: 体现了春天的力量与变化。
  • 细雨: 反映了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只见春晴道是晴”这句表达了什么? A) 天气晴朗
    B) 表象与真实的对比
    C) 诗人的感受

  2. “半夜嫩寒生”中的“嫩寒”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轻微的寒意
    C) 暴风雪

  3.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隐喻
    B) 拟人
    C) 夸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对春天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而李白则通过描绘月夜抒发个人情感。两者都展示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但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