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烬银镫两架书,
十年伴我夜窗虚。
不因见性明心后,
定自人呼作蠹鱼。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窗边阅读的情景,银色的灯火下,两架书籍陪伴着他度过了十年的孤独时光。作者认为,自己并不是因为领悟了真理而心明眼亮,而是因为这段时光被他人称作“蠹鱼”,即指沉迷于书本而没有实际成就的人。
注释:
- 银镫:银色的灯具,古代常用来照明。
- 架书:书架,放置书籍的家具。
- 夜窗虚:夜晚窗外空寂,指夜晚独自在窗边读书。
- 见性明心:见性,指领悟事物的本质;明心,指心灵明晰。
- 蠹鱼:本指损害书籍的虫子,比喻沉迷书本却无所成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字君复,号清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他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独处时光,十年如一日的书卷之伴,反映出他对读书的执着与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读书是文人追求理想与成就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
《夜窗书事》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读书生活的深刻感悟的作品。诗的开头用“银镫”与“书”构建了一幅静谧而温馨的夜读图景,象征着知识的光辉与求知的执着。接下来的“十年伴我夜窗虚”,则揭示了诗人长时间的孤独与坚持,显示了他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坚韧不拔。
而后两句的转折,诗人自问为何心智未能明晰,不是因为对真理的领悟,而是因为他沉迷于书本,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蠹鱼”。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是对知识追求的深刻质疑。诗中蕴含着对学问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在书本中寻求慰藉与思考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烬银镫两架书:描绘夜晚的静谧环境,银镫的光芒照亮了两架书籍。
- 十年伴我夜窗虚: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陪伴,表达了长期读书的孤独感。
- 不因见性明心后:表达对自身状态的反思,质疑自己的领悟与成就。
- 定自人呼作蠹鱼:自嘲成为了沉迷书本而无所成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沉迷书籍比作“蠹鱼”,生动形象。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夜读的孤独与对自我价值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困惑,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镫:象征知识的光明与温暖。
- 书:代表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 夜窗虚:象征孤独和思考的空间。
- 蠹鱼:象征对知识沉迷却无所成就的自我反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银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知识的光辉
- B. 现实的困扰
- C. 孤独的陪伴
- D. 时间的流逝
-
诗中提到的“蠹鱼”指的是什么?
- A. 书虫
- B. 书籍的昆虫
- C. 沉迷书本的人
- D. 知识的追求者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史弥宁的《夜窗书事》更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了对外部世界的感慨。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着眼点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