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宣献楼公挽歌辞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36:11

欲知天意属英奇,端为斯文待发挥。

挺挺魏谟祖风烈,堂堂伏湛国光辉。

久参机政儒臣贵,未到公台物论违。

丹旐东风马鞍袅,送车谁不泪襟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知天意属英奇,端为斯文待发挥。
挺挺魏谟祖风烈,堂堂伏湛国光辉。
久参机政儒臣贵,未到公台物论违。
丹旐东风马鞍袅,送车谁不泪襟衣。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知道天意倾向于英雄豪杰,那必然是因为这些文才等待着施展。
伟大的魏国风范,气势磅礴;光辉的国运,堂堂正正。
长久以来参与政治的儒生,虽显贵,却未曾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
东风中,红色的旗帜在马鞍上轻轻飘扬,送行的车队,谁能不为之流泪?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意:指上天的意志或旨意。
  • 斯文:文采、文化。
  • 魏谟:指魏国的典范,魏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
  • 伏湛:指国家的光辉与繁荣。
  • 公台:古代官署,指政治事务的讨论场所。
  • 丹旐:红色的旗帜,象征着荣耀与胜利。
  • 马鞍袅:马鞍轻轻摇曳,形容送行的场景。

典故解析:

  • 魏谟: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典范。
  • 丹旐:古时送别的礼仪,常用红色旗帜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约998年-1066年),字子贞,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其才华和对国家事务的关心而著称,作品多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风格严谨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参政宣献楼公挽歌辞》是为悼念史弥宁的好友、政治家宣献楼公而作,表达了对其英才与政治理想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政治环境的复杂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史弥宁对文人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在“欲知天意属英奇,端为斯文待发挥”中,诗人直言天意青睐英才,强调文化的力量与重要性;而“久参机政儒臣贵,未到公台物论违”则道出了儒生在政治中的无奈与不公,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望。

诗中形象的描绘,尤其是“丹旐东风马鞍袅”部分,生动地呈现了送别的场景,增强了诗的感伤气氛。诗人在追忆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唤起读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知天意属英奇:想要了解上天的意志是倾向于英才的。
  • 端为斯文待发挥:这些文才要等到机会来施展。
  • 挺挺魏谟祖风烈:魏国的伟大风范依然挺立。
  • 堂堂伏湛国光辉:国家的光辉堂堂正正显现。
  • 久参机政儒臣贵:长久以来参与政治的儒生地位显贵。
  • 未到公台物论违:但未曾在政治上获得公正的评价。
  • 丹旐东风马鞍袅:红色的旗帜在东风中轻轻飘荡。
  • 送车谁不泪襟衣:送行的车队,谁能不为之泪洒衣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挺挺魏谟祖风烈,堂堂伏湛国光辉”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天意”比作对英才的青睐,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英才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意:象征着命运与理想。
  • 斯文:代表文化与智慧。
  • 丹旐:象征荣耀与哀悼。
  • 马鞍:送别的工具,象征着旅程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欲知天意属英奇”中的“英奇”指的是?

    • A. 平凡的人
    • B. 英才
    • C. 古代的诗人
    • D. 志向不凡的文人
  2. “丹旐东风马鞍袅”中,丹旐象征着?

    • A. 喜庆
    • B. 荣耀与哀悼
    • C. 友谊
    • D. 家庭
  3.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
    • B. 友谊
    • C. 政治与理想的矛盾
    • D. 爱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史弥宁的《参政宣献楼公挽歌辞》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史弥宁更侧重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