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桂隐用王从周》

时间: 2025-01-27 03:12:14

诗禅在在谈风月,未抵江西龙象窟。

尔来结习莲社丛,谁欤超出行辈中。

我知桂隐传衣处,玄机参透涪仙句。

萧萧吟鬓天风吹,有酒唤客斟酌之。

渠伊放浪真达者,诗成醉卧清阴下。

只恐香名吹上天,不容花底长陶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桂隐用王从周
作者: 史弥宁 〔宋代〕

诗禅在在谈风月,
未抵江西龙象窟。
尔来结习莲社丛,
谁欤超出行辈中。
我知桂隐传衣处,
玄机参透涪仙句。
萧萧吟鬓天风吹,
有酒唤客斟酌之。
渠伊放浪真达者,
诗成醉卧清阴下。
只恐香名吹上天,
不容花底长陶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诗禅的思考与追求,虽说诗禅谈论风月之事,但无法比拟江西的龙象窟。自从与莲社结交后,谁能超越这一群体呢?我知道桂隐的传承之地,深谙涪仙的深奥句法。微风轻拂,吟唱之声随风而来,酒杯在呼唤客人一同品味。那位放浪不羁的真正达人,诗成之后醉卧在清阴之下。只怕这香名会飘散到天上,难以在花底下长久陶醉。

注释

  • 诗禅:指诗与禅的结合,强调一种洒脱的诗意与哲理。
  • 龙象窟:指江西的龙象窟,可能是一个具有文化或宗教意义的地方。
  • 桂隐:指隐者的名字,可能是指某位有名的隐士。
  • 涪仙:涪陵的仙人,常用以指代高人或诗人。
  • 萧萧吟鬓:形容吟唱时的神态,轻松随意。
  • 陶然:陶醉,沉浸于愉悦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宋代诗人,以其高雅的诗风和对佛教哲理的理解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与友人相聚的场合,诗人通过对诗禅的思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诗与禅的思考,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前半部分描绘了诗人对江西龙象窟的回忆与对莲社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文化的自省与归属感。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轻松的饮酒场景,呈现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诗中“我知桂隐传衣处,玄机参透涪仙句”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高人雅士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轻松而又略带忧思的,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尤其是最后两句,既有对名声的担忧,也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意境如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十分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诗禅在在谈风月:表达诗人与友人谈论诗与禅,闲适自在。
  2. 未抵江西龙象窟:说明即便谈论风月,也不及江西的龙象窟那样深邃。
  3. 尔来结习莲社丛:提到诗人与莲社的关系,显示出他在文化圈中的交往。
  4. 谁欤超出行辈中:反思在这个圈子中,谁能真正出类拔萃。
  5. 我知桂隐传衣处:提到桂隐,暗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6. 玄机参透涪仙句:表示他对涪仙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7. 萧萧吟鬓天风吹:描绘吟唱时的悠然自得。
  8. 有酒唤客斟酌之:邀请朋友一起饮酒,享受生活。
  9. 渠伊放浪真达者:描述他所崇拜的那位放浪的诗人。
  10. 诗成醉卧清阴下:表现诗人在清阴处醉卧的惬意。
  11. 只恐香名吹上天:担心香名(声誉)会随风而散。
  12. 不容花底长陶然:感叹在花下的陶醉难以持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饮酒和吟唱,体现诗人的洒脱与不羁。
  • 拟人:将“香名”赋予生命,表现对名声的思考。
  • 对仗:如“萧萧吟鬓天风吹”,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文化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名声的淡泊。诗人希望在喧嚣的世俗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清静天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隐:象征隐逸与高洁。
  • 龙象窟:代表深邃的文化内涵。
  • :象征悠闲与放松,表达与友人共饮的欢愉。
  • 清阴: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龙象窟”位于哪个地方?
    A. 湖南
    B. 江西
    C. 浙江

  2.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渴望
    B. 淡泊
    C. 拒绝

  3. “萧萧吟鬓天风吹”中的“吟鬓”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吟唱的声音
    C. 酒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与史弥宁的作品均表达了对饮酒与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显豪放,史弥宁则更为细腻与内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史弥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