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鸟鸣村陌静,春涨野桥低。
已爱新秧好,旋看覆垄齐。
淤时争早作,课罢岂安栖。
沾体兼涂足,忙忙日又西。
白话文翻译
村庄里鸟鸣声在静静地回荡,春水上涨使得野外的小桥沉低。
我已经喜爱这新秧长得好,转眼又看到田垄上齐整的禾苗。
泥土沉淤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地开始耕作,
课业结束后哪还能安心栖息?浑身沾满了泥土,忙忙碌碌又到了西天。
注释
- 鸟鸣:指鸟儿的鸣叫声,象征生机与宁静。
- 村陌:村庄的道路。
- 春涨:春天时水势上涨。
- 新秧:新栽的水稻秧苗。
- 覆垄齐:指田垄上的禾苗整齐而美观。
- 淤时:泥土淤积的情况。
- 争早作:争先恐后地开始耕作。
- 课罢:结束学习或工作后。
- 安栖:安静地栖息、休息。
- 沾体兼涂足:浑身沾满泥土。
- 忙忙日又西:忙碌了一天又快到傍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辛劳和对丰收的期盼,体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胤禛,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治理、文化发展,提倡文人参与政治。他的诗歌风格质朴,关注民生,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创作背景
《耕图二十三首》是胤禛在农耕季节所作,旨在描绘农民的生活和耕作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诗歌鉴赏
《淤荫》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农村景象,首先以“鸟鸣村陌静”开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鸟鸣声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接着,诗人用“春涨野桥低”描绘了春水的上涨,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农田的生机。诗中又提到新秧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待。
接下来的几句,“淤时争早作,课罢岂安栖”展示了农民在耕作时的忙碌与无奈。尽管劳作辛苦,但他们却无暇顾及休息,反映出农民对生计的压力和对土地的依赖。最后一句“忙忙日又西”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一种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展现了农民在春天的忙碌与希望,流露出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鸟鸣村陌静:描绘村庄宁静的环境,鸟鸣声打破了寂静,带来生机。
- 春涨野桥低:春天河水上涨,野外的小桥被水淹没,暗示自然的变化。
- 已爱新秧好:诗人对新栽秧苗的喜爱与欣赏,表现出对农业的热情。
- 旋看覆垄齐:转眼看到田垄上齐整的禾苗,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淤时争早作:泥土淤积的情况下,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开始耕作。
- 课罢岂安栖:学习或工作结束后,农民们仍然不能安静休息。
- 沾体兼涂足:浑身沾满泥土,形象地表现出农民的辛劳。
- 忙忙日又西:忙碌了一整天,时间飞逝,又到了傍晚,表现出生活的节奏。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春水上涨比作自然的变化,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拟人:通过“鸟鸣”赋予自然以生命,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对仗:如“沾体兼涂足,忙忙日又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及对丰收的期待,同时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鸣:象征生命与活力,代表春天的到来。
- 新秧:象征希望与丰收,代表农民的劳动成果。
- 泥土:象征辛勤与付出,反映出农民的艰辛生活。
- 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出生活的忙碌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人对新秧的态度是:
- A. 厌恶
- B. 漠不关心
- C. 喜爱
- D. 忽视
-
最后一句“忙忙日又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轻松
- C. 忙碌与充实
- D. 绝望
答案
- C. 春季
- C. 喜爱
- C. 忙碌与充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胤禛的《淤荫》更为生活化,注重对农民生活的刻画,而杜甫则更多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取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