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大都长春宫,即旧之太极宫也)》
时间: 2025-01-10 22:5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旧游(大都长春宫,即旧之太极宫也)
作者:张炎 〔宋代〕
看方壶拥翠,太极垂光,积雪初晴。
阊阖开黄道,正绿章封事,飞上层青。
古台半压琪树,引袖拂寒星。
见玉冷闲坡,金明邃宇,人往深清。
幽寻。自来去,对华表千年,天籁无声。
别有长生路,看花开花落,何处无春。
露台深锁丹气,隔水唤青禽。
尚记得归时,鹤衣散影都是云。
白话文翻译
诗人回忆往昔在长春宫游玩的情景:看那青翠的方壶,太极图的光影在明亮的雪地上映照,积雪刚刚放晴。宫门敞开,通往黄道,正值春天,绿意盎然,飞向层叠的青天。古老的平台半遮着珍贵的树木,轻轻拂袖,寒星在空中闪烁。看见那冷寂的玉石坡,金色的光辉洒向深邃的宇宙,人在清幽中往来。深入幽静的地方,自古以来就在此处,华表矗立千年,宛如天地间无声的乐曲。别有一条长生之路,看花开花落,何处无春意。露台深锁着丹气,隔着水面唤来青鸟。仍然记得归时,仙鹤的衣影如同云一般轻盈。
注释
- 方壶:指一种器皿,形状如方形的壶,象征美好和富饶。
- 太极:哲学和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象征阴阳调和。
- 阊阖:古代宫殿的大门,象征通往高贵之地。
- 华表:古代一种标志性建筑,寓意长久和稳固。
- 丹气:道教中的一种气,象征长生不老的气息。
- 鹤衣:形容仙鹤的衣袍,象征高洁和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字君复,号如堂,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描写的是作者对昔日游玩长春宫的怀念,长春宫是古代帝王的游乐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诗人在其流淌的岁月中,感受到时光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借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忆旧游》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诗人在游览长春宫时,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诗的开头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方壶与太极的意象相结合,展现了和谐与宁静的气氛。接着,诗人描绘了古台、寒星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幽而深邃的空间,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中提到的“华表千年,天籁无声”,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空间的广阔,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诗的最后,尽管描绘的是短暂的花开花落,但“何处无春”却透出一种乐观的态度,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刻。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过往的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方壶拥翠:方形壶中盛满绿色植物,象征着美好和生机。
- 太极垂光:太极图的光辉洒落,寓意宇宙的和谐。
- 积雪初晴:刚刚放晴的雪景,给人以清新之感。
- 阊阖开黄道:宫门打开,通向黄道,象征着美好的开始。
- 古台半压琪树:古老的平台半遮住珍贵的树木,传达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 引袖拂寒星:袖子轻拂寒星,显得轻盈且优雅。
- 见玉冷闲坡:看到冷寂的玉石坡,意象清冷。
- 金明邃宇,人往深清:金色的光辉照亮深邃的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 幽寻:深入幽静的地方,表现出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 天籁无声:自然的声音无声无息,增添了一份静谧感。
- 别有长生路:另有一种长生的道路,暗示对生命的思考。
- 何处无春:无论在哪里都有春天,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 露台深锁丹气:露台锁住了长生的气息,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隔水唤青禽:隔着水面呼唤青鸟,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 尚记得归时,鹤衣散影都是云:最后一行通过鹤衣散影的比喻,传达出归去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见玉冷闲坡”,将玉比作冷清的坡,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隔水唤青禽”,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长春宫的描绘,展现了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哲思,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壶:象征生机与富饶。
- 太极:和谐与平衡的象征。
- 寒星:孤独与清冷。
- 华表:历史的象征,代表着长久与稳固。
- 丹气:长生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阴阳调和
C. 自然的力量 -
“何处无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冬天的厌恶
B. 对生命的希望与乐观
C.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过往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炎的《忆旧游》与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侧重于内心的回忆与自然的描绘,后者则更多展示了壮丽的山河与豪情。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