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2-04 14:09:41

秋风一夜摇霜碧,人在平林。

目极高岑。

远树重重万里心。

遥天雁字知何意,飞过遗音。

欲问还沈。

閒事閒愁恁不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傅熊湘 〔清代〕

秋风一夜摇霜碧,
人在平林。
目极高岑。
远树重重万里心。
遥天雁字知何意,
飞过遗音。
欲问还沈。
閒事閒愁恁不禁。

白话文翻译:

秋风一夜之间让霜色的碧空摇曳,
我身处于平林之中。
目光所及尽是高耸的山岑。
远处的树木层层叠叠,万里之外的思绪难以言表。
遥远的天空中,雁阵飞过,不知其意,
它们留下悠远的音讯。
我想问它们何处归去,却又沉浸于这无尽的思绪之中。
闲事与闲愁,怎能轻易放下?

注释:

  • 摇霜碧:形容秋风吹拂,霜色映衬下的碧空。
  • 平林:指广阔的树林,平坦的土地。
  • 高岑:高耸的山头。
  • 万里心:指远方的思念,心中无限的感慨。
  • 雁字:指雁阵的形状,常象征远行或思乡之情。
  • 遗音:留下的声音,隐喻回响的思绪。
  • 闲事闲愁:指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

典故解析:

“雁字”常用于古诗文中,象征着远行和思念,尤其在秋冬季节,雁南飞常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此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傅熊湘,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常常融入生活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自然景色最为动人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秋风、霜色、雁阵等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内心的感伤和思考。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傅熊湘在秋日之际写下的一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诗歌开篇即以“秋风一夜摇霜碧”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凄美。接下来的“人在平林”,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描绘他所处的环境,既有身在其境的真实感,又蕴含了一种孤独的情感。

“目极高岑”一句,表达了诗人仰望高山的敬畏与思索,远树重重的意象则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心中万千思绪的交错与纷繁。接下来的“遥天雁字知何意”,更是将情感引向了对远方的思念与追问,雁的飞过象征着离别与归乡的渴望,留下的“遗音”则成为了思绪的回响。

整首词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闲愁的难以言表,诗人面对自然的壮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的“闲事闲愁恁不禁”,则是对生活中琐事与烦恼的无奈,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风一夜摇霜碧:秋风拂过,霜色在夜空中摇曳,生动描绘了秋天的清冷。
    • 人在平林:诗人身处于安静的树林中,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目极高岑:眼望远方的高山,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
    • 远树重重万里心:远处的树木层层叠叠,象征着心中复杂的思绪。
    • 遥天雁字知何意:天上的雁阵飞过,诗人对它们的飞行感到困惑,暗示对离别的思虑。
    • 飞过遗音:雁飞过后留下的声音,成为思念的回响。
    • 欲问还沈:想要问雁的归处,却又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 閒事閒愁恁不禁: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无法轻易放下。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与霜色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闲事闲愁”,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将雁赋予情感,表现思乡之情。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的琐碎时的内心挣扎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霜碧:代表清冷的秋夜,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高岑:象征着崇高的追求与内心的渴望。
  • 雁阵:代表思乡与离别,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字”象征什么? A. 喜悦
    B. 离别与思念
    C. 繁忙
    D. 宁静

  2. “目极高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乡愁
    B. 崇敬
    C. 失落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傅熊湘的《采桑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傅熊湘更侧重于秋天的孤寂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